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张汗承

 
探索泪液的奥秘 --记第一军医大学张汗承教授
   

作者:   2004-7-14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眼泪,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更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泪液的科学研究到底为何,第一军医大学张汗承教授为此辛勤研究,并做出了大量贡献。

    张汗承教授,是我国泪液学专业的奠基人,对促进国际泪液学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他曾任国外医学(卡片)眼科分册编委,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分会主委,眼科学会委员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现任国家卫生部眼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欧洲及国际泪液学学会、国际眼外科及美国当代眼科学会会员和加拿大移植学会荣誉会员,《汩液学杂志》主编,全国、全军泪液学协作组组长。在中外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参加11部专著撰稿,主编《泪腺病学》和《眼科手术》两部专著,获军队和地方科技成果1-5等奖25项,四次荣立三等功,在第三军医大学工作期间,所领导的眼科荣立过两次集体三等功,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研工作者。

    张汗承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和善于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他立志成才的座右铭。他深知要想攀登医学高峰,必须从书中汲取营养。他应用老师交给他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知识的海伴中贪婪地寻觅。大学毕业后,一到眼科工作,他随即订出远期和阶段专业发展计划,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入手,大量收集眼的解剖、组织、生理等和外眼、内眼、眼肌和屈光等方面的文献和病例资料,三年内做成眼科读书笔记8厚册和病例卡片8盒。张汗承认为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立足于当时,而是要面向未来,把自先瞄准在医学的高峰上。同时他也深深地懂得,攀登医学高峰,前进的道路荆棘丛生,需要有一套过硬的基本功才能达到医学顶峰。这个基本功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两方面。张汗承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后,从而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1952年在北京同仁医院进修期间,阅读并摘记了同仁和协和医院图书馆当时几乎全部英文眼科藏书。同年底受邢台眼科医院委托,编写了青光眼、屈光学、眼底病学、斜视学、眼球运动神经学等讲义,边写边刻印,晚间讲课。张汗承在迅速掌握了眼科全面技能后,便分期对每一领域,尤其是眼科界易被忽视的疑难或边缘性问题,采取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进行探讨。张汗承在学海中不懈地探索、求知,毕业后不久,便初露学术锋芒。第六、七军医大学合并后,张汗承创建了第七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不满三年,到1957年,便从无到有地建成了必须预约才能住上院的具有50张病床和15张简易病床的眼科,开展了当时全部眼科临床工作和眼科手术。基础打牢,步子走正,为张汗承日后开辟学术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汗承从事眼科工作40余年来,从涉足学海的雏鹰到搏击科坛的名将,他始终孜孜不倦,由于不断地求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他对于长期无解释的眼科现象和问题,善于刨根求源,直到弄清为止。如青光眼为什么有绿色瞳孔和虹视,当时有人对类似问题常答以“因为是青光眼,所以才有这种现象。”但张汗承不是这么认为,他认为:绿色瞳孔和虹视是青光眼的一种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需要从理论上找根据。为于搞清这个问题,他查遍书刊,由医学到基础科学,穷追到物理学、光学,最后查找到以光学中的分光作用和光的散射现象圆满地予以解释才罢休。

    张汗承不但有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文学功底,他曾在协和大学攻读过英国文学系,因而在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中得心应手,取得显著成就。张汗承以敏锐的观察力注视到泪液学在国内外是个薄弱专业,但国外70年代后兴起了泪液实验室研究的热潮,国内受“文革”的影响,长期未能开展。1979年,张汗承决定从事泪液学专业后,首先广泛收集国外文献,分类撰写成综述发表。1983年,张汗承发现泪器未包括泪液主要来源的基础泪腺,内涵不完善。于是创提泪液学及其英文相应词Dacryology或Lacrimology一词,使泪器包含了基础泪腺内容。张汗承从泪生化和组织学方面入手,短期内较全面地开展了国内长期未开展的泪液学许多空白项目的研究。经研究发现,泪乳铁蛋白≤100mg%,泪β2微球蛋白≥1.8mg,泪苹果酸脱氢酶M随病程升高等,有助于确诊干燥综合症,特别是十余种泪抗微生物蛋白检测,眼表细胞学及干眼家兔模型等研究,提高了泪液学主要是干跟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他在第26届国际眼科学会议和第六、七届国际泪液学会议上交流了论文共13篇,每次会议均属交流论文最多的代表。

    张汗承不但在泪液学领域中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对其它眼病的诊治也有不少独到的经验和技能,是眼科医学领域中不少空白项目的拓荒者。1958年,他自行设计的眼球前节移植术在15只狗和2例患者获得成功,证明切断眼球和全部神经血管及重建房角无碍角膜的透明愈合和房水排流,远期结果的论文发表在角膜病杂志和西班牙AnInstBarraq杂志上。50年代,他发现传统青光眼手术后都有前房消失及滤泡大两个弊病,于是自行设计并命名了巩膜下巩膜嵌置术和双瓣巩膜切除术(与1968年Cair氏小梁切除术近似),论文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CMJ)和重庆市论文选编后,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张汗承的《家兔角膜内皮再生的研究》和《巩膜下巩嵌术的降压机理——家兔实验研究》分别发表在眼科研究和眼科新进展杂志的论文中证实,其降压机理是沿巩膜瓣形成内皮滤道,从理论上证明了他自行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正确性。1952年,为邢台眼科医院作了斜视学、眼球运动神经学讲学后,较长时间以此为研究重点,对动眼系统病变及核上、间、下定位诊断有丰富经验,主要论文有《共转斜681例研究》和《第Ⅱ、Ⅳ、Ⅵ颅神经麻痹201例分析》,分别发表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中华眼科杂志上,对眼病的遗传方式也做了较广泛的调查,在中外杂志及全国眼科遗传会议论文汇编上发表了论文49篇。《隐眼畸形》证明为常隐遗传,动眼系统已发育,论文于1986年发表在英国眼科杂志(BJO)上,《幼年性青光眼八代遗传》报道了特异的病程规律,预后凶恶而适应手术,论文于1990年发表在加拿大眼科实践(OphthalPraot)杂志上。论文在国外发表后,引起了世界上尤其欧、美、亚洲19个国家90多位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纷纷来信交流和索取资料。张汗承对眼科一个个未知数的寻求、探讨、解决,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张教授的一生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经验不丰富到经验丰富,证明了他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渊博知识,以及摸索了一套学习和工作的有效方法。

    张汗承在教学上也有独到的特点,在50年代便摸索出一套按唯物辩证法的教学规律,阐明疾病的内外在联系,突出共性和个性的符合认识规律的眼科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好评,听课后普遍反映“了解透彻,记忆深刻,启发联想”。每为下级医生答疑,常有“听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赞誉。

    张汗承是在祖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颗真诚的心完全倾注在祖国的医学事业上,所以在他的晚年仍然发出光和热,不但照亮自己,而且还照亮别人。

  【张汗承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327418890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