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汪静之

 
将情诗进行到底
   

作者: 谢鲁渤 杭州日报 2005-05-12

 

杭州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时的四个成员,固然如朱自清所言,都是“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在一起的时间倒并不长,其中三人不久即投身革命,做了共产党员,应修人和潘漠华在斗争中牺牲了生命,冯峰参加长征,为新文化摇旗呐喊,后为党的文艺领导,始终只是一名诗人的,唯有汪静之,尽管他也在北伐军政治部做过一段时间的编纂。

汪静之少年成名,创作作品时还是中学生,不到20岁,已和俞平伯、朱自清等前辈大家一起,在《新青年》、《新潮》这些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诗作,其最著名的诗集《蕙的风》完稿于湖畔诗社成立前,并大胆寄给了胡适先生,后来也是经胡适阅改,作了序,介绍给亚东书局出版。

朱自清说湖畔四诗人中,“漠华君最是稳练、缜密”,对汪静之,他只说《蕙的风》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汪静之,应是最年轻、最无所顾忌、也最具诗人气质的一个了。

汪静之和他的三个同伴,可以一起在湖畔写情诗,却没有走上同一条路,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想做个纯粹的诗人吧,毕竟《蕙的风》的出版,使汪静之声誉鹊起,少年诗人觉得没有什么能比写情诗更令他魂牵梦绕了,他要将情诗创作进行到底。

和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汪静之也是先在北京,后返故里,在北京做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56年回杭州,专事诗歌创作,其时,越剧里唱着“西湖山水还依旧”,但汪先生似已难觅湖畔情诗旧踪了。那个时候提倡群众写诗,铺天盖地的都是“红旗歌谣”,专业诗人汪静之做不了那样的诗,就有些落寞,作品不多了,两年后匆匆结集出版的,仅21首,干脆就以《诗二十一首》作了集子书名,与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爱情诗集的《蕙的风》相比,到底逊色了很多。少年诗人年华老去了。

除以情诗著称之外,汪静之先生也写过小说,出版过诗歌研究论著,但自出版《诗二十一首》后,他的身影更多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页里了,然而近乎尘封的岁月,改变不了汪先生的个性,骨子里的诗人气质,依旧徜徉在他心目中的湖畔。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作家协会在莫干山举办诗歌笔会,众多与会者皆对其时兴起的朦胧诗推崇备至,唯汪先生大光其火,拍案抨击,言辞之激烈,令人瞠目。在汪先生看来,将情诗进行到底是朦胧不得的。

我也是在那次笔会上,初见汪静之先生的,感觉80岁的人尚能如此,少年成名时的汪先生,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汪先生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也就是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就读期间,被胡适发现并赏识的,汪给胡写了信,“向来承先生培植,感激莫名!”感激之余,便是向胡适借钱,“在欠债里生活的我,现在又过不去了,所以又无路可归地找到你了,请快快寄30元来借我罢!”哪怕诗集《蕙的风》出版得了“稿费一笔大款150元”,也还是要借,而且要求“请快快寄下,切勿久延”。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收录的12封汪静之写给胡适的信函,有三分之一谈及借钱。

或许在胡适看来,无所顾忌的汪先生多少有些孩子气罢了,且不忍诗人当衣借债度日,从来不拒绝他的要求,前后借给汪静之的钱,与《蕙的风》的稿费几近相当,看来将情诗进行到底,也是需要钱的。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