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胡雪岩

 
胡雪岩成败的启示

作者:张晓晖 《大地》 (2004年 第二十二期)

 

    很多人都崇拜胡雪岩,高阳的七本书被不少人奉为圭臬。而胡雪岩一生成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封建皇权时代,为了一个红顶子,读书人要皓首穷经多少年,即使侥幸中了进士,还要熬资格,小心翼翼不出纰漏地熬到须发皆白,顶子才可能红。这还只是贵,至于富,还要能放出去做实缺、肥缺的地方官,还要敢于贪污受贿。而胡雪岩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既富且贵,名满天下,还得到慈禧太后钦赐匾额,黄马褂,其人是天才,其际遇是异数。说到底,源于胡雪岩的几条过人长处:

    一是有眼光,能够识人,因人成事。先是结交王有龄起家,后来又在左宗棠这棵大树下乘凉,结交漕帮成了小爷叔,得到了漕运的便利,而开钱庄、当铺、药店、丝坊,做军火生意,联合商界与洋人抗衡,无一不是因人成事。令人敬佩的是,胡雪岩那么大的家当基本上是靠朋友做的,自家子女并没有介入,在清朝那样的时代居然没有办成一个家族企业,可见胡雪岩的心胸之大,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二是为人诚信,重视信誉,一诺千金。胡雪岩是个胳膊折了吞袖筒的人,他常说,信誉就是钱。实际上,信誉比钱还要值钱得多。钱庄不消说,就是偶然下海玩出来的胡庆余堂,也是与同仁堂南北辉映的百年老店,用料之精,用工之细,享誉海内。我们现在知道的“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就是胡庆余堂的经营宗旨。

    四小龙曾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儒家文化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的完美契合。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后来被一古脑儿打烂了,从上世纪初到文革,洗澡水和小孩子一块泼出去了,现在想捡回来,很难了。传统文化的依托已经被打烂,市场信用机制没有建立,于是拿着名片明着骗的比比皆是,春秋战国式的市场竞争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三是有政治头脑,深谙官场之道,恪守官场的潜规则。胡雪岩每次见官,袖管里必揣上数额或大或小的银票,逢人便送,投人所好,善拉交情,好交朋友。为摆平巡抚黄宗汉,不惜将自己的小妾忍痛割爱。如此心机,偌大投入,自然是左右逢源,抬头见喜,既平步青云,又日进斗金。

    这才是胡雪岩最根本的成功之道,他遵守潜规则,不断寻找官商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实现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或者多赢的目的。对胡雪岩本人而言,也无可厚非,本来在商言商,赚钱是目的,打不通的路要想办法打通,摆不平的人要千方百计摆平。当时的中国商人就是在这样的夹缝里生存的。

    然而,很多人将胡雪岩奉为圭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说,却是不正常的。因为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是对市场经济规则的践踏,也是与同行的不公平竞争,这种潜规则充分说明当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匮乏。胡雪岩一人的高效率是整个社会经济效率低下换来的。很多人喜欢读描写胡雪岩的书,可能对潜规则的接受也变得习以为常,甚至根深蒂固,实在不是健康现象。

    容器什么形状,倒进去的水就是什么形状。官场潜规则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把从商者规范成这样一个形态:只要遵守潜规则,就可以在市场游戏规则之外,依赖许许多多的邪门歪道发财。从而,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对市场规则的遵守,从商的敬业、敬畏、诚信、勤奋、谨慎,都可以置之不理。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胡雪岩曾经说过,本来我什么都不是,现在有钱了,吃过,见过,玩过,乐过,最多赤条条来,再赤条条去,信口之言,竟成谶语。

    胡雪岩的际遇对于建设一个成熟、完善、健康的市场经济,不无启示。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