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文化民俗                                                    

  
江泽民家谱溯源

作者:田柏强    文章来源:香港《广角镜》月刊1998年第一期




   
黄山脚下旌德县有个江村 
 
    中国安徽省皖南山区,有一座世界闻名的黄山。黄山脚下,有个旌德县,旌德县有个江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祖祖辈辈,曾经在这里生活了1300多年。

江泽民远祖是颛帝,禹时受封江国后改姓江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只有3000多年,在这3000多年在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在浩瀚的史书资料家族宗谱中,竟有江泽民远祖时期的文字记载。
   江泽民的家族起源,从有文字记的济阳江氏算起,至今已有2600多年,大致经历了远祖、始祖和近祖三个阶段。
   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是江氏的远祖段。据《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记载:“吾江氏系出颛帝玄孙伯益子玄仲,受封于江,今信阳东南有安阳故城,即其地也” 。
    颛帝即颛顼,号高阳氏,为黄帝后裔古代部族首领,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辞海》颛顼条上注释有: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掌管民事。我国历史上曾有以颛顼命名的颛顼历,为古六历之一,用四分法,以一回归年为365。25,以立春为一年节气的计算起点。该历制订于周朝末年,秦统一后为第一个颁行的全国历法。可见颛顼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有贡献和影响的部族首领。
    颛顼的玄孙伯益,在舜时曾任虞官,后又佐禹治水,有功于民,其子玄仲受封于江国(今河南信阳一带)。江国本赢姓,自玄仲而下,传至第47世贞(字之祥)已是春秋时代。鲁文公4年,(公元前623年)江国灭于楚,民逐以国为姓,改为江姓,举族迁居济阳(今江南省兰考东北)成为“济阳江氏” 之始。至60世江玄,迁居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成为济阳江氏临淄派。

江泽民始祖江革事母至孝
 
    大约在2000─1600年前,是江氏家族的始祖段。东汉光武帝12年(公元36年),江氏第71世出了一个江革(公元36年至约100年)。据史书介绍: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人,字次翁。以事母至孝,乡里称为“江巨孝” 。明帝时,举孝廉为郎,辅楚国太仆 ,不久即自劾去。章帝初,复举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京师贵戚重其行,甚礼遇之,革皆辞谢不受。
    江革所生三子同朝为官,以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而江革以前的70代则称作为江氏远祖。自江革以后,族中迁居各地的人渐多,形成了同祖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江泽民近祖:大文学家江淹
 
    以江革为济阳江氏始祖,到了第16世,出了一位文学史上著名人物─一南朝大文学家江淹(公元444-505)。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东)。历任宋、齐、梁三代官职。宋武帝时官御史中丞,齐明帝初年(494年)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省宣城市),在郡4年还,梁天监初年(505年)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谱因此定其为陈留派。
   江淹少时贫穷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江淹诗多拟古之作,赋以《恨赋》、《别赋》有名。原有集,后散失,后人辑有《江文通集》,为明翻宋本,共10卷。据《南史·江淹传》记载:传说江淹善诗,夜梦一男子,自称郭璞,对淹说:“吾有五彩笔,在卿处多年”。以见还,淹即从怀中取出五彩笔授之,以后作诗逐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淹晚年所作诗文不如从前,所谓江朗才尽,被收作成语,比喻人的文思减退,才华被“榨干”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典故。

江泽民祖上在隋末迁居旌德

    江淹第五世孙江韶,约生于公元570年,据《金鳌江氏宗谱》记载,此人“器局不凡,识量超迈 ,饱读诗书,习性好静,因宣城市居嚣杂,乃遍游皖南名山” 。当其游黄山白岳,见旌西金鳌山,岚峦回合,山水清明,环绕双溪,别成一境,有蓬勃不可遏之气,逐卜居焉。以其姓名其地为江村,是为江族迁族之始。
    于是,江韶便成了济阳江氏金鳌派始祖,其时应在公元600至630年左右,即在隋末唐初之间。
    自江韶定居旌德以后,已经1300多年,千百年来,江氏子孙世世代代番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勤奋耕读,苦心经营,终于使金鳌山下出现了一个“同村居者以万计” 的现象,明代《一统志》上也有“黄崖山下,江氏世居之” 的记载。
    从江谱《江村图》上看,那时江村有:黄岚晓日,羊岗夕照、金鳌飞瀑、天都耸翠、茆龙红叶、豕顶桃花、双溪夜月、聚秀荷风、狮山暮雨、 笥岭晴雪等十景环绕,村口有狮象二山分把左右,狮山脚下有庭堂肃立,象山上有宝塔高耸,两山之间一珠镶嵌,聚秀湖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汇集了从金鳌山上也流直下的双溪之秀。村中八座宗祠星罗棋布,学校错落有致,牌坊接钟相连……。明万历六年(1578年)知县庐洪春曾亲笔题增“旌阳第一家” 金匾一块,以示褒奖。清代道光年初,全县人口近50万;而号称“小杭州” 的江村,人口8万余人,占全县约六分之一。
    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发展,素有营商传统的江村,明代以来出现了“父子进士” 、“兄弟博士” 之美谈,江氏族人跻身仕官的文职官员达80人、武职31人。明清两朝进士18人。第48世江汉于明代成化年间(1472年)得中进士,30年后,其子江文敏于弘治年间(1505年)又中进士,父子同朝为官,轰动江南,村里为他们村起了两座父子进士坊。至1923年《新谱》脱稿时止,江村获大学学士学位的有17人,其中博士4人,即江绍铨(江亢虎、中国社会党创办人),江绍原、江世义、江泽涵(著名数学家)。其中江绍铨、江绍原是封政见相左的亲兄弟。1949年以后,江氏后裔在中央及全国各地以及侨居海外从事重要工作的更是不胜枚举。

江泽民的祖辈清代从徽州迁居扬州

   清朝咸丰元年(1856年)开始,旌德连年遭遇严重旱涝虫瘟,加之清军镇压太平军的战火洗劫,江村经济跌入谷底,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百不存一。据《江谱》记载:“咸  丰辛酉年(1861年)吾族十室九空,遗孑之民至于相食,其存者不及道嘉盛时百分之一!同治二年冬(1861年)战乱平息时,全县人口不足3万。千亩良田蒿墓地,十里庄园绝人烟” 。是当时惨景的真实写照。十年内全县数人万人背井离乡,流落四方,其中江村难民更是数以万计,其中江朝宗(又名世尧,生于1861年,死于1954年,1884年赴台湾投奔刘铭传任海军管带,1917年北洋政院之争时,曾受命代理国务院总理),其祖父因避战乱先迁舒城,后转六安;江亢虎(1838─1954),1904年去日本考察政治,回国后聘为北洋编译局总办,兼任北洋官报总编,辛亥革命后,将社会主义研究会改为中国社会党,自任总理。1927年上海创办南方大学自任校长,其祖父江洪烈因战乱避居江西上饶. 等等。
   由于交通地理等原因,大多数难民从芜湖走水路顺江而下,至南京、扬州一带落脚者甚多,曾任江都知县的江慕洵(绍森)之祖江洪英,就是逃难南京,后到扬州的。据旌德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周邦宁说:我详细看了江村的《江氏家谱》,谱上记有“泽的祖辈迁居扬州” 之说。1926年,新谱印成面世,500多套族谱外地领谱者占半数以上,其中一套编号为“辛字第十五号的江谱就发往扬州的。现在仍住在江村的90多岁的老人江焕中(世字辈)说:江氏宗族是一个叫韶公的人打猎来到江村,见这里地多风水好,就落了户,后来兄弟陆续迁往,由此而发展。清朝末年,我的叔叔江慕绚(绍字辈)在江都任知县期间,江村的江氏兄弟不少都去投过他,其中一个叫江石溪的,也是绍字辈,是江泽民的祖父,也去找过他。我原名叫江世侯,后因石溪有个儿子名子也叫江世侯(江泽民养父),我后就改名为江焕中了。据旌德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姚卓华考证,江泽民的曾祖父是一位从事木工手艺的普通劳动者,精于木雕、箍桶等手艺,到江都后,在仙女镇开了一“振鑫”木匠铺,战乱平息后,一直未返祖籍。后因人地两生,家道贫穷,较早谢世。
   据江泽民妹妹、原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江泽慧介绍:关于我的家世,祖籍是安徽,是徽州,这一点是不错的。到底是不是旌德,现在不好肯定,老人们大都已不在世了,我们也没有做过真考证。“洪图绍世泽” 的班辈是对的,但以下也有所不同,我们是“绵” 字辈,而你们是“丕显振家声” ,听祖辈们说我们是从婺源(原属徽州,现属江西省)休宁迁往扬州的。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江泽民的祖辈们确由徽州迁往扬州,但是由旌德直接迁往扬州的,还是中途又经徽州其它地方后再迁往扬州尚未确定。从江泽慧的介绍分析,江泽民的祖辈先由旌德迁往婺源或休宁,再从婺源或休宁迁往扬州的可能性较大。

江泽民距始祖颛帝经历了134代

   从济阳江氏起源至今,如从颛帝为第一代始祖算起,到江泽民这一代,已经历了134代,以公元前近2000年为前70世,公元后近2000年为后64世。
    公元前前70世世系不详,大致经历了颛帝─伯益─仲(舜)贞(47世春秋)─江玄(60世)─江革(70世,东汉,约公元50年间)─江韶(20世隋末迁居旌德),以上20世无辈份。
    江韶以下,从金鳌江氏宗谱中可以看出,已有班辈排列:21世“知” 字辈,22世“永” 字辈,23世没有,24世“执” 字辈,25世“全” 字辈,26世“天” 字辈,27世从“玉” 旁,28世“若” 字辈,29世“从” 字辈,30世字头从“雨” 字,31世“金”字旁,32世从“ 山”旁,33世“宋” 字辈分,34世从“玉”旁,35世“政”字辈,36世没有,37世“ 汝”字辈,38世从“ 木”旁,39世没有,40世“ 孙”字辈,41─43世没有,44─49世为“ 允德头荫生宗”6个字,50─59世为“ 元延景一有,之日起逢  ”10个字,从60世─69世为“洪图绍世泽、丕显振家声”10个字。
    千百年来,随着社会动荡变迁,江氏分支的迁移繁衍,江氏家族日益发展,其辈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旌德迁往外地的江氏后裔,大部分仍沿袭祖先留下的辈行,但也有不少单立了辈行。1917年,江志伊先生重新合修了《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并规定凡金鳌江氏后裔,从第70世起,到100世止,一律采用统一辈行,那就是:” 承祖训、锡嘉名,匡尔作奇,英学道希贤圣经,邦颂泰平文明昌,国祚上达乃光荣”30个字。

江泽民祖父江石溪、父亲江上青均擅长作诗

    在江氏宗谱中,除了江淹为一代文人外,近代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父江上青均擅长作诗很有名气。
    江石溪(绍岳)── 一生共有7个子女,长子世俊(号冠千),江泽民生父,擅诗词文赋),次子、三子、四女皆因家贫早夭,五子世雄为人忠厚老实、刚正,在文革中去世。六子世侯(后改为江上青、江泽民叔父、养父),七子世伯(树峰)教授,曾任扬州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室主任及中华诗词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江石溪自幼聪明好学,尤其擅长诗文,喜好丹青与音乐,曾参加扬州“ 冶春诗社”(后社),著有《梦笔生花馆诗集》、《石溪诗词》等。现大都散失,后经其子江树峰回忆,仅得9首。江石溪父亲早逝,使他过早地承担了家中的重任,在“才拙谋生苦,家贫偿债难” 的艰苦环境中,仍能坚持苦读自学,他在青年时期在妹夫朱右村帮助下,回祖籍徽州应试秀才。江树峰在《忆父吟》诗中说“徽州曾应秀才试,多蒙姑丈朱右村。” 后因家贫无计,仍回江都,在丁沟镇名医周云溪处学习中医,6年业成  悬壶于头桥(今江苏邗江县仙女镇),由于医术精湛,照常为贫苦病人送医施药,深受百姓称道。江树峰在《忆父吟》中有“丁沟习医六年成,医学文章曾惊人,头桥仙镇悬壶久,劳人茅屋药能春” 等诗句,概括了其父一生。
    江石溪在《三十述怀》一诗中,曾有“敢因离乱故求安,历经尘途万事难” ,“少壮未为冠盖累,天地能容一布衣” 的诗句,江石溪较有名的诗为《除夕》,曾广为流传,现摘录如下:
        度日已知岁,惊闻岁忽阑
        有家便是累,无父一身单。
        酒浊愁先醉,诗穷心更酸,
        梅花今日瘦,长夜忽漫漫!
    江石溪在扬州颇有名气,平日往来多为诗社同仁,1915年,他受职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举家迁往扬州东关田家巷定居,1933年9月病故扬州,葬于江都仙女镇南郊大王庄(今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二站东侧)建有江石溪先生安息处碑亭,上刻当年江苏省省长韩国范所撰的挽联“向秀赋方成,惊听箫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
    江上青(1911-1939),据《安徽百科全书》介绍:江上青,原名江世侯,江泽民之父,祖籍旌德,生于江苏扬州。早年曾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  南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后,先后在仪徽、扬州和淮阴等地中等学校任教。曾创办《写作与阅读》、《抗日周刊》等刊物,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组成抗敌宣传队进入皖西,后受中共安徽工委派遣,随安徽抗日总动员委员直属工作团奔赴皖东北,组建皖东北特别大队,任特支书记。公开身份为安徽第六区行政督察专署秘书,皖东北军政干校副校长,为团结国民党第六行署专员兼第五游击队总队司令盛子瑾,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1939年8月29日随盛子瑾与许志远谈判联合抗日,回来途中,于泗县小湾子遭敌伏击,中弹牺牲,年仅28岁。
    1938年江泽民12岁时,江世俊将江泽民过继给江上青,江上青在读书时结识了左翼作家郁达夫、蒋光慈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
    江上青与七弟江树峰兄弟情谊最深,1929年,他根据唐人钱起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改名为江上青,七弟世伯亦即按照同句改名为江树峰,以和之。江上青生前不论工作多么繁忙或生活奔波,都常有诗句或和或赠江树峰。1939年夏天,江上青去淮北执行团结抗战任务,途中曾给江树峰写信,附赠七律一首:
                    过隙光隐逝百驹,十年患难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
                    春水绿扬思故里,秋风红叶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此诗江树峰当时未来及和韵,江上青已牺牲。50年后,1989年重祭烈士时,江树峰才以原律原韵,和诗一首。
                    五十年前过隙驹,踽踽行步忆相扶。
                    馨香一瓣灵应笑,园木森然人展书。
                    春水连天增秀景,高楼远眺念红途。
                    洪湖鱼美双沟酒,舟楫江淮弹应无。


江泽民自幼文学基础良好
 
    江泽民在祖父及其诗友薰陶下,在生父母和养父的教导下,与家庭亲人诗友的交际往来中,自然打下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功底,并沾染不少“诗气” 。这从他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来。虽然他后来深造理工科,但并没有放弃作诗这项专长,即使政务繁忙,杂事纷纭,他也常常赋诗自愉,或赠亲友,只是很少公开发表。因而不为外人所知。1988年10月,正值著名作家朱自清逝世40周年,江泽民少年时期常去朱自清家受教育,感事怀人,写成《七绝》一首,以表达之情: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
           清芬正气传当世,还释诗篇激后昆。
    诗中的“背影名文” ,系指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历来被各家选为范文,并收进中学中文教科书中,“少年波老” 可能是朱自清关于唐宋名家诗作的著述。“清芬正气” 是指朱自清宁肯饿死,不吃美国佬“嗟来之食” 的民族英雄气慨。

江氏宗祠与胡氏宗祠风格相同
 
    在当今的中国领导人中,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祖籍也在徽州黄山脚下的绩溪县。与江泽民祖辈相类似的是,江泽民祖辈曾于山东淄博迁往安徽,胡锦涛的祖辈也是由山东(青州)迁往安徽。100多年前,江泽民的祖辈由徽州迁往扬州江都。在几乎同时代,胡锦涛的太祖父胡勇源也是从徽州迁居到扬州附近的泰县。可见当时皖南由于天灾(饥荒)人患(战乱),许多家庭背井离乡流难失所。值得一提的是,旌德、绩溪两县,不仅山水相连,风土一样,在1958年,两县还曾经合并为一县,旌德县并入绩溪县;1961年,又分开重设旌德县。江泽民祖居的江村中的江氏宗祠和胡锦涛祖居的坑口村的胡氏宗祠外表非常相像,风格也很相同,如果不仔细辩认,就很难分得清楚,皖南一个黄山,竟与当今中国的两位领导人在缘,使黄山这个世界旅游胜地更加引人注目。
             
           原载香港《广角镜》月刊1998年第一期                 作者 田柏强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