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文化民俗                                                    

  
与竺沙教授论徽学
 

作者: 张脉贤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04-6-16

 
  日本大谷大学教授竺沙雅章先生,是日本一位颇有名气的研究中国宋史的专
家。他说,研究宋史不能不涉及徽州。那时,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徽州是腹
地,是军需饷银来源地。我补充说,程颐程灏到朱熹,逐步定型的理学,我们称
之为“新安理学”。集大成的朱熹,历来自己表明是“新安朱熹”。新安,是他
的故乡。同时,新安是他传播新儒学的主要阵地之一。新安而歙州而徽州,也是
宋徽宗时开始定名徽州,一定就八百年不变。徽州这个地区中,朱熹的治家格言
与以后的朱伯卢治家格言,如“不义之财勿取”“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
,几乎是家喻户晓,特别深入人心。竺沙先生对此很有兴趣。“朱伯卢何许人也
?”他生于明万历年间1617年,死于1688年。1636年就已载入考亭朱氏文献全谱
。考亭,即福建建阳朱熹讲学之所。可以推断,朱伯卢是朱氏后裔。实际上,朱
氏这些格言,已经是世人尤其是当时徽州及其沿边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一带
人们的共同规范。
  竺沙教授非常感兴趣的是徽商的形成与衰落。他说:“许多文章都讲徽州山
区地少贫瘠人多,从而要走出去经商。”而今天,我的观点对他另有一种启示。
  我讲到,过去徽州人尽一切努力走读书致仕经商致富的路子走出徽州,有一
个内在原因:徽州人大部分来自中原。不少是中原的名门望族,由于战争频繁,
朝廷更迭,一批批辗转逃往南方。到了徽州,一看这里是关山阻隔、道路不通、
消息易断,掩名埋姓而因山清水秀、气候适中而适合休养生息。但他们了解外面
的世界更宽广,一有机会,就要走出徽州。所以,徽州人是十中有三在邑,十中
有七在外闯天下。
  我列举了许多地方如苏州潘姓、扬州江姓、湖州张姓,都是当地大姓,但都
是徽州人。而现在黟县、歙县、绩溪许多姓胡的,原本姓李,是唐昭宗的幼主被
乳娘带回徽州(一说是皇后化装民妇带出来的)而改姓胡。太平县崔姓是唐崔护
国后代,徽州张姓是张良后代,苏姓是苏东坡弟弟苏辙后代……竺沙教授不断点
头,他说:“有理有理,要说徽州地贫地少,我没到徽州之前以为是主要原因,
到这里一看:徽州的田够肥的,这里的地也宽广的。起码比我们日本宽阔,而且
还有不少是平地。山地也翠绿丛丛,好地方。实在不能讲地瘠地少。反正,不是
主要原因。”
  讲到徽商的儒商气质。他询问:现在的徽商,还有没有讲义而不讲利,讲利
不忘义的?我不否认有求利不止而忘义之人,但历史的继承性,“祖宗的传说”
,后人往往是念念不忘的。我向他介绍我看到的一件事:西递村参观,大家都看
到“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对联这一家。这家女主人
也摆了小货摊。竺沙先生到过这家,很有印象。我介绍到对联中的“效好”是动
词不是名词:效,是学习效仿之意,不是效果的效。在中国对联中是非常讲究对
仗的。词义、词性都要求严格对仗。“效好便好”相对的是“知难不难”。学好
,学的什么?学仁、学义、学德性。这家女主人在找顾客钱时缺二元。客人说:
“算了、算了!”女主人倒讲出了一番动人的话:“我出价的钱,您接受了的,
这是我应得的。这二元是我不应得的。我祖上胡贯三老人讲过‘不应得之财不可
取之。取之则谓取不义之财。取不义之财则为不肖子孙。’”便跑到邻居换回零
钱退给了客人。巧就巧在当时我就在现场。竺沙先生听了频频点头,对导游说:
“我又了解到一份新徽商的资料。”
  导游洪蔷,原是康辉旅行社的导游。考取日本京都大谷大学之后,竺沙雅章
是她的导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当学生把一些导游中用的传说神话
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解释时,常常受到老师的善意驳斥。这样,才想起特邀我作
叙谈。而我认为一个外国人热衷于徽州文化的研究,对中国学生如此认真负责,
那我是义不容辞地要多提供资料并多阐述自己的观点。
  徽州文化研究的世界影响,也可从竺沙教授的教学内容及此次旅行的经历得
到证明。他说:“这几年,徽学的概念,在日本提得很响。不少大学,似乎都有
了这个结论:研究中华文化,研究明清历史,研究中国艺术等等,都不能不研究
徽文化。”
  我告诉他:已开过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多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又分别开过
戴震、朱熹、胡适的国际艺术研讨会,每次都有日本朋友参加。我们还打算召开
朱子思想国际研讨会。到时欢迎他来参加。
  他表示非常乐意来学习、来研讨。我想:在研究徽州文化中,我们会再聚会
的。我深情地感谢一批批不是徽州人的徽州乡亲,他们是那么热爱这片土地,热
爱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