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文化民俗                                                    

 
绩溪县人才引进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陈朋卫


    事由才立,业由才兴。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但山区县市,由于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成为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摆在山区县面前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专门就绩溪县人才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就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状堪忧

    绩溪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全县人口18.4万,面积1126平方公里,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属典型的省级贫困山区县。近几年来绩溪县委、县政府逐步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山区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通过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改善人才环境等措施,加强人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绩溪县的人才现状与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的人才比重低。绩溪县共有各类专业人才5306人,人才密度为2.90%,比全省人才、全国人才密度都低,差距较大;全县共有高级职称人员169人,占人才总数的3.18%,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二)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布不合理。绩溪县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林水等传统行业,占全县人才总数的53.51%,而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中介服务领域等方面的人才奇缺。城建、规划、机械、化工、医药、信息、通讯等行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且集中在文教卫、农林水、工程技术战线的中高级人才年龄老化。在分布上,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从事企业及生产第一线的人才较少,人才总体效能不高。

    (三)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绩溪县通过各种渠道共引进人才113人,而流失人才达87人。以卫生、教育、农林水系统为例,全县仅引进18名本科生,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廖廖无几,相反人才流失现象较突出,五年间中高级人才流出17人,而现有的169名高职称人员已有37名接近退休年龄。绩溪籍本科毕业生800多人,可返回绩溪的仅21人。
 
    (四)人才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入口不畅。绩溪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快,财政困难,很难拿出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企事业单位又无力按比例提取科研经费,许多急待开发攻关的科研项目和技术革新项目无法进行,难见效益,难出成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绩溪县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进人,致使返回原籍的多数毕业生难以就业,不少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难以引进。加上绩溪县现有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科技含量不高,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凝聚力。

   (五)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用人环境欠佳。绩溪县地处山区,用人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地形成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不能较好地提供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选人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人情、讲关系现象;同时,在使用人才上不够大胆,没有很好地贯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没能营造出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存在重引进、轻培养、轻使用,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这使得许多出身农门的大学毕业生回乡择业无门,发展无望,只好投奔他乡,甚至深感失望而“背井离乡”,也挫伤了在职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导致山区成为人才“洼地”,致使相当一些人才享受着人才待遇,做着不符职务和待遇的工作,人才的贡献率不尽如人意。 

二、原因多维 

    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山区有一定的普遍性,亟需认真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人才引进问题。造成人才引进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又有人才个体的主观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才观念淡薄,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山区县受自然、历史、财政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不强。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引才用才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单一,对人才引进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偏低,人才宏观调控力度不大。在管理体制上,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存在障碍,改革的力度不大,人才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政策环境上,人才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人才施展才能空间还不够宽松。还有一些山区县没有出台具有实质性的强有力的引才留才用才的优惠政策,有的政策不配套,顾此失彼。另外人才个体求职时抱有去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任职念头,对山区县招聘招人不感兴趣或没有热情,不愿回山区小县城工作。

    (二)工资待遇差,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山区县大都处在欠发达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人才的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并且与发达地区的落差明显,这是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山区县干部职工生活、工作相对艰苦,而得到的回报却因地域、部门的不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分配方式的错位造成人才心理的不平衡,导致“孔雀四处飞”。不少人才生活难以为继,工作激情和才智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消磨殆尽。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竞争方面大打“待遇战”,通过灵活机制、高薪待遇等条件吸引欠发达地区人才。这种因经济发达地区巨大“磁场效应”造成的山区人才外流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三)环境条件欠佳,缺乏吸引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发展平台。山区县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欠发达、信息不灵、人文地理和工作环境都不尽如人意;山区县城规模偏小,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差。县域内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小,难以成为他们创业和发展的首选地。另外社会保障制度不配套,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人才引进难、留不住,人才跳槽成本低,恶性跳槽现象屡屡发生。人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办事效率低。 

    (四)制度不完善,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能进能出的正常考核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有限编制往往被平庸之才挤占,真正急需的人才引进难。一些地方、部门、单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和“叶公好龙”现象,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论资排辈”现象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一些单位在职称评聘上往往使一些年轻有为的技术人才得不到正常晋升,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影响。分配不合理,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绩效与薪金不挂钩。人才作用发挥不够,部分人才学非所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不配套,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本地人才盘不活、留不住、不回来,外地人才难引进。

     (五)政策环境欠优,缺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空间。一些山区县在人才引进开发培养政策措施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制度、轻落实;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不配套,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存在体制型障碍。人才政策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人才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不少企事业单位看重资金、技改投入,不注重人才引进后的再教育、再培训。部分用人单位人才本土意识较强,对外来人才存有偏见。一些用人单位没有兑现承诺或提供相应工作条件和待遇,致使引进的人才又重新流失。创业环境缺少政策优势,分配待遇缺乏竞争优势,人才引进环境急待优化。招商引资力度大,而招才引智力度小,且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难以留住、吸引人才。 

三、对策建议 

    引进人才是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最直接、最经济的一条途径,有利于提升一个地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山区县要把引进人才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引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更新观念,健全引才机制,优化引才环境,千方百计招揽吸引人才。 

    (一)创新人才观念,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理念。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投资”的观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山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山区人才引进观,把“买鸡下蛋”的人才刚性流动与“借鸡生蛋”的人才柔性流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山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三是要加大创新力度,以更加开放的机制,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宽松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二)加大人才投入,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着力优化山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交通、供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山区生产、生活、居住条件,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二是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专款,同时面向企业、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对山区人才储备、引进、培养、开发和奖励的导向作用,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对人才的双重激励作用。规定企事业单位每年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不得少于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应达5%以上,允许其把这部分经费计入企业成本。三是加大山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投入,构建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平台。积极推行以项目、课题、技术难题招标为纽带的合同方式来吸引人才、引进智力为山区县服务。四是建立山区县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吸引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在贷款、投资担保上提供优惠。五是加强山区县工业开发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民营科技工业园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发展平台,使之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三)优化人才环境,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个地方如果人才环境不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再好的“硬件”、再多的项目、再大的投入,都可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优化山区人才环境,要重在创新人才机制。创新有利于山区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分门别类制定出人才培养规划;创新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才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聘请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山区县委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制度;创新有利于释放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资、按效、按智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模式;创新山区人才引进机制,采用适合山区特点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柔性聚才方式,对于山区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创新山区县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和提升人才市场和网络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疏通影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创造公平、开放、透明的人才市场环境,以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完善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吸引人才流向基层一线和企业。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用人机制,把人才配置到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完善山区县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借鉴江浙沪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制定强制性措施,推行企事业单位全员参保。

    (四)创新人才引进渠道,为山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人才保障。 
    要努力开辟引进各类人才的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一是要赴外地招才。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山区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用人单位到省内外开展招聘活动,引进各方面的急需人才。二是要靠政策引才。政府应制定和调整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对用人单位看好的人才,可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认真解决好被引进人才的落户、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要用项目引才。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引进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同时实行内引外联,筑巢引凤,吸引外地人才和客商来山区投资兴业,以项目吸引人才。四是开展网络招聘。企事业单位对项目合作、课题招标、技术攻关、人才需求等可以通过网络面向省内外招聘人才和寻求技术服务,既可节约成本,又可好中选优。五是要以智力联才。要把引智与引才相结合,可将本地在外工作、事业有所成就的人员建立信息库,经常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推荐和介绍,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为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服务。六是要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推广引进国外专家智力技术项目,提高引智效果和科技创新能力。 

    (五)优化服务环境,为山区县吸引、引进、留住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建设服务型、效率型和诚信政府,为山区县引才留才用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继续开展创建“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教育引导公务员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二是建立服务质量绩效评估机制,推进转变作风、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运作程序。三是强化人才服务功能。健全人才服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和人才租赁制,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全面、规范、高效的服务。建立并逐步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人才工作纪律,建成“公正、廉明、高效”的政府新形象,使之成为“人才之家”、“创业者之家”。五是对各类人才创办、领办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制、“一站式”收费和“保姆式”跟踪服务,在全县上下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投资形象”和亲商、重商、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对人才和外资的吸引力。 (绩溪县人事局 陈朋卫)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