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旅游观光                                                    

 
龙川景区导游指南
 

                导游指南

  • 水街

  • 都宪坊

  • 奕世尚书坊

  • 胡氏宗祠

  • 灵山庵

  • 胡炳衡故居

水 街

    游客中心前方的这座山就是当年祖先看风水的朝笏山,也叫石镜山。朝笏是帝王时代文武官员上朝时谒拜皇帝时用的。据说石镜山的石笏有二个意思,一是孝忠天子皇君,二是希望龙川日后人才辈出,代有高官,这是龙川始祖对后人的良好祝愿。

    这个村为何叫龙川村呢,那是因为东边这座高山是龙须山,是这村中龙脉,从村中穿过小溪古称川,所以就叫龙川。在水街西边的小山叫鸡冠山,和在东边相对的龙须山一起按风水学上说是天龙地凤,龙凤呈祥。南边就是祠堂对面的这座山叫天马山,是这龙川一村之朝山,北边有条长河,就是我们沿路来看到的大河,叫登源河。当年祖先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是因为东耸龙峰耸,西峙鸡冠,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北有登源河蜿蜒而来。

    我们走在这石板路上,这三路石板含“天、地、人”三才之义,石条铺中,卵石镶边,状如鱼鳞,错落有致,人行其中,对脚板有按磨保健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由此可见古代徽州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大家请往前看,水街两边民居的墙是一折一折的 ,象楼梯一样高低起落,这就是具有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的马头墙,它是永远的流行色------黑白两色,不知我们游客中有没有集邮的朋友,中国民居邮票中的安徽民居所描绘的就是这种头墙。它主要有四大作用,防火、防风、防盗和肥水不外流。

    马头墙分为两种样式,这顶上砌成上方下圆,状如朝天官印,俗称朝天印,反映了徽州人对仕途的向往与追求,是文官的象征。这两头翅起的叫喜鹊尾,形式宝剑,是武将的象征。

    在这儿,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田园景象一览无余,村民们称之为“水街”,街道边设有一排木头靠椅,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美人靠。美人靠是供游人来往歇息。美人靠,靠一靠,十年少,大家要是走累了可以坐上去休息一下。

    徽州的村民都很相信风水,他们认为水是财富和时间的象征,他们为了不让财富轻易流走,就在水边造一些桥、亭、楼、阁、并种一些树,把财富留住。

    中石桥两座牌坊之间的这座1000多年的石梁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可以说是石梁桥中最厚实的,全县、全徽州范围都没有超过它厚度的桥梁。为什幺呢?主要是加固石坊的基础,石坊离河这幺近,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基础。这样厚实的石梁,就可以以自身的重力并借助北岸的地基,共同成为石坊基础的后盾。明代做为官道,以便兵卒、轿夫同道而行。它是以十块麻石组成,当时建造中石桥的主人胡念五公,希望子孙路过这里能够以十全十美来要求自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金水兽这门口的是金水兽,是牛魔王的座骑,这是明朝百姓家中看家护院用的。

    竹林竹子之形,风姿绰约;竹子之骨,高风亮节。竹子,自古都深受人们的喜爱。苏东坡甚至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极高评价。在徽州的竹子像征着竹子未出土而先有节,希望家族里的男丁要有气节,女人要有贞节。也祝愿各位来宾的生活像竹子一样节节高。

    泰山石敢当在徽州街巷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的墙上常见有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碑石,它有两个作用;一是道路提示作用,二是保护墙体,防止在转弯处搬运石头、器物时碰撞墙体。三是旧时人家正门正对着桥梁、巷口、大路,立石碑以禁压不祥、避邪、保平安。

    另外在屋角处常有一凹进去的长条石块,意思是退一步,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表现出建房者宽广的胸襟和“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

 
都 宪 坊
 

    龙川村有过兴旺发达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仅宋、明、清三朝,坑口有进士11名,明朝坑口中进士7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以都御史巡抚辽东的胡宗明三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座牌坊就是为这三人而立的。

    现在我们先来到都宪坊, 这座牌坊是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

    以前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椐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相当于现在只给政策不给钱;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

    圣旨下方是“都宪坊”。 “坊”,指牌坊,起楼的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标榜功德,宣扬礼教,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南方多雨,多用石料。“都宪”是指古代三大宪(抚、藩、臬)之总督、巡抚,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又指都察院左都御史,即今中央检察院副检察长。

    都宪坊下方写着“正德十一年丙子科副都御使胡宗明”,胡宗明曾经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既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务,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明代监察机构称都察院,即传统的御史台。和现在的中央检察院的性质一样。其主要职责是举劾百官,即行政监察。由于兼有刑事司法的职能,故而位居三法司之列。都察院级别与六部(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相同。

    下设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每布政司置一道,以其名名之。 一般监察御史在巡回监察,称巡按,期间受理诉讼。宣德五年在各外州县地方建立察院分院,专为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回开庭的法庭。但不得长住。御史每年巡察一至二次。告状的方式,一是向巡察期间察院分院投递书状;一是在御史巡视路过之际投递书状,称邀车驾。

    为抗风雨保存永久,多采用一固二透的防范措施, 用抱石鼓或石狮夹持柱子,这里石柱两侧使用的是倒爬狮,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公狮子脚踏彩球,寓意为国泰民安,母狮爪下有只小狮子,寓意为千秋万代。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使柱子更稳固。梁坊两头用雀替来增加抗压强度,这是“固”。牌坊上部装饰多采用透雕方式,通透泄风,减轻负荷,这些精美的雕刻,使合理结构和美观造型协调统一,这是“透”。

    从建筑和文化角度来说,明、清两代都有明显差别。牌坊清朝比较多,而牌楼明朝较多,从建筑角度来说:牌坊是没有楼顶的直柱冲天式,而牌楼是有楼顶四柱三门五楼抬梁式建筑,从文化内涵上说:明代一般是功名牌坊和科举牌坊较多。清代是贞节牌坊较多。立贞节牌坊必须是30岁以前丧夫守寡,50岁以后去世才有资格建贞节牌坊。


奕 世 尚 书 坊

    奕世尚书坊南面

    现在我们来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这座牌坊是为龙川胡氏的胡富、胡宗宪而立的,它建于明嘉靖41年(1562年),比歙县全国重点文物“许国牌坊”早建22年。是龙川村12座牌坊仅存的一座。这座牌坊是四柱三门五楼,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9米,抬梁式建筑。主体结构由四根柱子、四根定盘枋和七根大小额枋组成。在四根柱子的南北两面,各有抱鼓石护座。是典型的明代徽派石雕风格之精品

    最顶端的人物是天官老爷,寓意为“天官赐福”。

    最上方两字是“恩荣”,恩荣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二等。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相当于现在只给政策不给钱。

    在恩荣匾的下面,四只宝瓶托起的花板上,写有楷书“奕世尚书”,字体端庄厚重,行笔秀润潇洒。据考证,这书法出自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之手。“奕世”语出《国语·周语》,“奕世载(记载、装载)德,不忝(辱,愧于)前人”,是一代接一代的意思。相传什幺?当然是传德、传功,要做到光宗耀祖,不辱没前人。他俩做到了这一点,当了封建国家最高政权机构的尚书,是十分荣耀的。

    “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这里是指为纪念明代胡富、胡宗宪两尚书的石牌坊,胡富,是成化戊戌(1478年)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大明王朝自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后,南京就以陪都面貌出现,但其官僚机构大致和北京相同。胡富就是当时陪都——南京的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长和财政部长,但所掌管的范围要比北京的户部尚书小得多。胡宗宪是嘉靖戊戌科(153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部长。两人举进士时间相隔60年,一个甲子,所以都是戊戌科进士。

    而皇上有旨,这就是高悬的“恩荣”;地方政府要嘉奖,这就有了牌楼下方各级官吏的联名,以示殊荣。

    两边写着“大司徒”和“大司马”。大司徒是古代管土地、户籍、钱粮的高官,这儿指胡富;大司马在古代掌管军政、军赋、军队的高官,这儿是指胡宗宪。

    胡富在任官期间,最值得称道的是出任京城大理寺评事及顺天府尹时,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遇事果敢,执法尤坚。”这是明史上有记载的。由于胡富为官清正,经常得罪权贵,受到他们的排挤打击,胡富因此七次愤然上书,辞官归隐。胡富任职时不畏权贵,与扰乱朝纲、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一伙顽强抗争,曾被刘瑾勒令提前退休还乡,直到刘瑾被诛杀,皇帝才重新启用他,官复原职后的胡富,不仅不接受教训,反而积多年经验,一再上书陈述弊政,再次自讨没趣。胡富带着“居大位而不能举职,误国也”的一腔悲愤,要求告老还乡,终于回到了家乡绩溪,死于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胡富活到77岁,也算是高寿了。

    胡宗宪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倭寇,现在浙江还有为纪念胡宗宪而立的胡公庙和胡公岩。最值得一提的是1562年,时任明朝浙江提督的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标明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其中就有“钓鱼屿”、“黄尾山”和“赤屿”等岛屿。可见早在明代,钓鱼岛就已被作为中国领土列入中国的防区。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1884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却迟了500年。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不容质疑,胡宗宪的专着中写的明明白白,白纸黑字,不容争辩。

    从胡富、胡宗宪的生平介绍中可以知道,这座牌坊取名曰“奕世尚书坊”,不但时间、官衔和被立坊者吻合,而且还深含入仕为上、世代相传的处世观念,可见立坊者用心良苦。

    听完事迹在来看石雕,七根大小额枋上,匠师运用圆雕、透雕、镂空雕等手法,再现出一幅幅精美生动、巧夺天工的立体画面:上额坊描绘的是鲲鹏展翅、中额坊描绘的是仙鹤腾飞、下额坊描绘是双狮滚球。

    最精美的要数两边的镂空雕,在同一石料上正反两面雕刻出不同的图案,不同的花瓶和四季花卉,寓意为“四季平安。”看过正面我们再去看反面。

    奕世尚书坊北面

    奕世宫保是指胡富曾享少保衔,胡宗宪曾享太保衔,少保、太保统称“宫保”,故牌坊又称“奕世宫保坊”。

    下方是“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少保胡宗宪”,他们是东宫六傅(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之一。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于皇帝的高级顾问,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徽州有句俗语:“天上三台、地下三公”,三台是指“上台、中台、下台”本是星象的名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官衔。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官衔。

    上额坊描绘了双龙戏珠,云朵镂空雕,布局脱凡,立意深遂,给人以美仑美奂的艺术享受。更绝妙的是,中额坊上的雕刻技艺。在这不大的一根额坊上,匠师以石代纸,用凿代笔,在一龙船上描绘的琴、棋、书、画,世外桃园之生活,太平盛世之欢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的描绘。而龙川村恰巧也是一座船形村。下额坊描绘的是双狮滚球。

    在这里,我们借郭沫若的诗句作为给它的赞美语吧:“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高级建筑师郑孝燮考察后赞道“罕见,罕见,其雕艺之高,造型之美,是建筑的瑰宝,是许国牌坊所不及”。“奕世牌坊也应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因此它在198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 氏 宗 祠

    影壁前

    龙川村有很多悬念,有些已经被现代科学或徽学研究者破译,得到合理的解释,有的至今还是一个迷。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祠堂前这墙叫影壁,南方人称为照壁,古代称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难免有鬼魂出没。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当然,影壁也有其实际的功能,那就是遮挡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不可能一眼看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而在徽州又有“门不对尖”的说法,门对着山尖不吉利。

    龙川胡氏宗祠的影壁墙呈八字型,它不仅有遮挡视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一是保住祠堂的灵气,二是衬托出祠堂的雄伟壮观,扩大了宗祠门前的空间,并将门前的龙川河纳入宗祠的整体建筑之中,形成了“一条溪流,一带平桥,青山满目,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在影壁上,都会采用徽派建筑的装饰手法,以绘画为主,点缀以花鸟、图案显得清雅高贵,一般画面上都有麒麟一些神兽吉祥物等,但胡氏宗祠前的影壁却没有,和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为龙川的第一个至今也没有答案的悬念。

    再看我们脚下鹅卵石墁地,民间称“鱼鳞坦”,过去宗祠、众屋前皆是,它的意思有三个,一是“鱼”谐音“余”,意为“年年有畲”;二是鱼多了,希望宗族发子发孙,三是鲤鱼可以化龙,人立坦上恰似“乘龙”。大家可以在这儿合影或拍照留恋,这儿是拍摄祠堂的最佳场所。


    站在胡氏宗祠的门口看风水

    拍完照我们来到宗祠前, 从村中穿过自西向东流的小河叫龙川河,村前自北向南流的大河叫登源河。每逢涨水时,只见登源河山洪高过小河口的水面达一尺多,竟然不倒灌入小河里,村人认为有龙把守住了河口,便称小河为龙川河,村也称为龙川。登源河水涨,但不会倒灌进龙川河,这是龙川第二悬念。其实用现在科学来说,这是力学原理,大河去势缓,小河去势急,小河上下游差一尺多高,由于水力作用,所以不会倒流。现在已不成为一个迷了。

    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观念看,登源河为青龙、龙川河是朱雀,两河相会之处,则形成一个藏龙卧虎之坑。又从《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之义,引伸出坑满必有口出,龙川中的小龙出了龙川河口,进入登源河后,便能遨游天下,干出大事业来。然而,这情形则是不能大张扬的,万一龙川这个名称引起了皇帝的疑心,就会招来灭族之祸,于是,又取了个很俗的土名:坑口。

    据县志记载,民国前,人口只有8万1千多人的绩溪县有祠堂340多幢,平均50多户230人就建有一座祠堂,建国后虽一再诉毁,至1982年全县祠堂尚存160多幢,可见在徽州立祠之风是何等盛行,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

    胡姓在中国汉族大姓中排名第13位,徽州胡姓以绩溪为最。而龙川胡氏宗祠又以“木雕艺术殿堂”和“民族艺术博物馆”着称于世。中外建筑专家称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在1988年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规模的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它由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特祭祠十个部分组成。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在封建社会里,祠堂是一个家族共同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有的大家族除了总祠,还有各门各派的分祠、支祠,哪怕某一房已迁居外地,经十数代、或数十代繁衍生息,又建了分祠。但是,每年清明,还派代表前来总祠认祖祭祀。

    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如何变更,诸侯如何割据,而宗祠及其活动始终不会中断。可以说,凡是有汉人聚族而居的村镇,都有祠堂。同时,祠堂不仅是集神权、皇权、族权、夫权于一体的象征,又是一个家族的兴旺状况、社会地位、经济状态、文化内涵的标志。

    站在胡氏宗祠的露台看木雕

    我们脚下的是露台,有84平方米,高1米,它实际上是整个宗祠台基的一个部分。其地面、阶墀、望柱、拦杆全用花岗石砌成。过去,举行宗族大型活动,站位也是有规定的;台阶上站的是宗族最高层人物,这个台基上站的是宗族中层或对宗族有贡献的人员,一般宗族成员只能站在对面照墙坦上和路上。没有允许,妇女、未成年人男孩和外姓人是不允许进入祠堂范围,更不要说登上这个露台。可见宗族的等级制度实施的严格性。

    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达1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
 
    请抬头看,中间屋檐下的那根额枋,刻的是“九狮滚球遍地锦”,采用的是传统的装饰性满构图和中浮雕式,圆润流畅的刀法。

    接下来的是中间和两边次间的三根枋,一大两小,称普柏枋,雕刻的是胡宗宪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当时春节快到,倭寇未除,胡宗宪激励将士,和土家族先民们在腊月29这一天提前过年,在除夕夜乘倭寇没有防备,发起进攻,取得了胜利。土家族先民为了纪念胡宗宪,让提前过年的作法相沿成俗,成为土家人最隆重的节日,叫赶年。胡氏族人为了纪念胡宗宪将这段历史雕刻在这额坊上。徽商们无时不在提醒自已,商场如战场,也只有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甲天下的成功者。这里采用了深、中、浅三种浮雕相结合形式和简练明快的刀法。可惜“文革”初期,人物被削去了面部,成为永久性的历史遗憾。

    这种建筑形式,由于建造难度太大,又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但在徽州,人们为了寻求这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凤凰丰富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

    徽州五凤楼一般也只有在建造宗祠时,把它作为仪门,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含义。第一套门是棂星门,五开间6石柱。牌坊试木制黑栅栏。平时,只开中间栏栅门和二进的侧门,举行重大的宗族活动时,才大开中间仪门,同时两边侧门和10扇栏栅门全部打开。

    胡氏宗祠的仪门

    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元帅。仪门的门鞍上方置有4根“阀阅橼头”,对外昭示阀阅贵族门第,不容侵犯。“三门二石鼓”的结构,民间称“石鼓门”,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象征。门上的四根圆木民间称“来头”,所以现在说“你这个人来头不小”,就是指你家族背景很硬的意思。

    仪门边的一对抱石鼓,建筑学上称“耸肩”,是地位的象征,据传它是非常有灵气的,你摸摸它,它能使你财运十足,官运亨通,想不想试试。

    在民间,仪门的门框称门档,两边一对石鼓称“笏对”门当户对“就出自这个典故。

    古时的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门槛越高,官职越高。文官从右侧进,武官从左侧进,七品以上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中间这门的门槛非常高,象征着这家族的地位也非常高,所以现在还经常有人用这个做比喻:“你们家门槛太高,我高攀不上”。中间这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胡家议大事或祭祖时才大开中门,而且只有胡家辈份高的人才能走中门,那辈份低的只能自觉地走两边边门了。

    大家看到两边的石狮吗,这就是龙川第三谜。无论民间还是皇家的石狮,都是一雌一雄,雄狮脚踩球,寓意为国泰民安,雌狮脚下有一小狮,寓意有千秋万代。可胡氏宗祠的石狮脚下既有小狮,又踩球,哪只是雌?哪只是雄?你能分得清吗。这不仅是龙川第三个悬念,在徽学上也是至今无法解释的与众不同。

    站在天井,指向门楼上方

    现在,请诸位随我进入祠堂参观。国家文物局一位分管古建筑的专家说:跑遍全国,幸存下来的宗祠最好的在徽州,而遍布徽州各处宗祠,最好的也只有两处。一处为黄山市徽州区呈坎的“宝纶阁”(罗舒东祠),它的彩绘非常漂亮。另一处是龙川胡氏宗祠,木雕十分精美。新华社社长邵华泽为此书写了“江南第一祠”匾额,悬挂于此,所以祠堂被列为国保的也只有这两处。

    现在我们来看龙川的第四迷,五凤楼外面雕刻的是“九狮滚球遍地锦”,而里面同一高度的大额枋上雕刻的是“九龙戏珠满天星”。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同志讲,故宫的大梁上不敢雕刻人物的画像,因为皇帝常去的地方,梁上是不能雕刻人物的,否则把皇帝踩在脚下有犯上之嫌,只雕龙、凤、等吉祥物。人物的雕刻只有民间才有,龙的雕刻民间一般没有,有的也是变形的葵龙,更别说封建社会以9为最大,而龙川胡氏宗祠的“九龙戏珠满天星”,在封建社会何以会雕刻存在,实在不可思议。所以被列为龙川第四个无法解释的悬念。

    楼为“五凤楼”,龙为“九条龙”,明为“龙凤呈祥”,隐喻“九五之尊”,而“九狮滚球遍地锦” 和“九龙戏珠满天星”数字皆为9,含有“九九归一”的含意。

    徽州古祠堂等建筑屋脊两头有龙头鱼身的吉祥物,它是龙的第九子,叫鳌鱼,因古代房子多为木料结构,它在传说中有“克火”之意。民间常寓为“独占鳌头、出人头地”之意。鳌鱼嘴上里吐出的曲折金属舌条,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避雷针,比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发明早了2000多年。

    四周有顶上有朝天吼,也就是神话故事中二郎神的啸天犬,是看家护院的意思,胡家希望它来庇护子孙平安、生生不息之吉意.

    天井

    我们现在站立地方,徽州人称天井,功能在于采光和通风,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和24根月梁构成屋架。我们当地有句俗语:“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古徽州人聚水如聚财,下雨叫下金子,下雪叫下银子。天井上方承接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天井水池中,所谓“四水归堂”,满足了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的风水心理。……选设天井,不仅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而且,居家之人端坐厅堂之上,就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深切契合着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

    好多外国专家将徽州的天井称作“会呼吸的房子”,他们说,天井是天然的空调,除了风水和采光,更主要的是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天井这种绝妙的建筑空间,在世界建筑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堪称唯一。

    “入山寻水口,入室登明堂”,上面是天井,下面就是明堂,我们常说“有没有明堂”就是指这个。虽然有蓄存积水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把财气完全积蓄在家中不外泄,而石板地漏图案呈古钱形,则寓意从地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仍然留在家中,直到今天,收藏界还将“古钱”雅称“古泉”。

    天井边四周的梁上都有许多钩,是张灯结彩时挂灯笼用的,但是它们为何都朝着一个方向,大家猜猜看,知道这是为什幺吗?告诉大家,就是把外面的财气钩进来,有招财进宝之意。

    在看天井四周。因为难免有雨水打湿和烈日曝晒的原因,所以在靠近天井的地方,柱子是麻石的,在屋内是用木料的。建祠堂时先立木质构架而后才砌墙;结构是穿斗、抬梁组合式为辅,节点榫卯结合,其结构体系采用木梁和木柱承重,墙体仅起到围护、分隔和连接的作用,其传力途径由屋面、梁柱、基础至地基。它自身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时,能够墙倒屋不塌,和先立柱子后砌墙的现代框架式建筑是同样的道理。

    天井中央这一排条石,叫甬道,平时是不好走的,只有在重大活动中,大开中门(仪门),宗族上层人物、高龄长辈、贡献突出的成员和各家家长,才可以由仪门进入,由这条甬道走上正厅。各位贵宾,就请与我从这儿走向正厅吧。

    胡氏宗祠采用逐进抬高的办法,使后进房屋比前进房屋要高,一进高过一进,即符合长进深(升)建筑的通风透光的要求,也表达了徽州人企盼“步步高深”(升)的良好愿望.

    站在正厅指着柱子和大梁

    正厅,面阔七间22.16米,进深五间17.47米,建筑面积387平方米,顶高9.3米。主体结构由48根立柱、154根梁枋组成。

    中间这四根大柱,它有防潮防震保护梭柱的功能。其奥秘主要在它自身的构造上,这围达1米66公分的银杏制作而成的柱子是竖木纹的,下面的柱 质用枣木横刻成莲瓣是横木纹,横竖交替在南方梅雨期就起着很好的防潮作用。下面的八角石基叫柱基,在柱与础之间的莲花托叫柱础,打好“基础”就是指这两件“柱基”和“柱础”,别看这构件不起眼,建筑专家介绍,如此设计,有防震的功能。已被引用到现代高科技防震建筑中。

    建筑上的气势和雄伟是我们观看的重点。大家请跟我抬头看,这粗大的横梁我们称为冬瓜梁,建筑学上称为月梁。重重迭迭的斜拱,当地人形像地称作“喜鹊巢”,早在唐代就已经使用。那圆圆的为莲花托。还有那冬瓜梁每根两头都有像弯起的牛角,称为梁眉,冬瓜梁、莲花托、梁眉都是元明时期建筑风格。

    横梁两头底下四个圆形木雕(构件)建筑学上称为雀替,它不仅起着三角稳定作用,还是徽州学上有名的镂空雕。

    然后我们换个角度看上面的莲花托,每个花瓣雕刻得都不一样,有像花瓶式的称俊柱,顶头拱起的是驼峰飘带,这些都是明代木雕中的精华。

    荷花雕刻

    但是在内容上,无论是反映家族荣誉历史的大题材,还是传统的戏剧人物、走兽花草,在形式上无论是浮雕,还是透雕,其艺术功能都还是装饰。所有这些,各个祠堂都有,其它古建筑也有。国家文物局一位专家说,胡氏宗祠的木雕作品,连故宫里都没有。指的不是这些,而是这正厅和寝楼的一百多隔扇门裙板上的浅浮雕。

    这里是供家族开大会用的,所以用荷花和鹿为主要雕刻主题,意思是希望家族在开大会时能够“和睦相处、福禄共享”。

    我们先看左右两厢十扇《荷花图》。《荷花图》有四层意思:1,荷与“和”、“合”谐音,暗喻合族和睦,以求兴旺发达。,2莲与“怜”、“恋”谐音。亲人已远去,但子孙们仍然恋恋不舍地时常怀念祖先。3大莲花代表长辈,小莲花代表小辈,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白,道出美好祝愿。希望家族每一个都洁身自爱,做一个清白的人。4、莲蓬多子,寓意为多子多福。

    设计者借物喻人,设景生情,千姿百态归纳为“喜”“怒”“哀”“乐”四象。一般说,莲叶朝上,荷花初绽者为“喜”,莲叶朝下斜摆,花瓣怒张者为“怒”;莲叶曲卷,花枝枯萎者为“哀”;莲叶舒展、花蕊蓬勃、似闻暗香者为“乐”。

    荷花、芦苇、桂鱼组图意为“和为贵”的谐音,荷花、螃蟹组图意为“和谐”。

    这些雕板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画面形式上,还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构图”和刀法技巧上,堪称绝品,叹为观止。构图上,在中国画传统中称为“章法”。

    一是主、宾关系。《荷花图》有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荷叶和荷花为主,飞禽水族和芦苇水草为宾。第二个层次,荷花为主,荷为宾。你们看,三十多朵荷花、花蕾和莲蓬,仅有三四个被少部分遮挡。不管被安排在什幺位置,都很显目。

    二是动静关系。《荷花图》花和叶是静态主体,就用飞禽水族的动态来衬托;在花与叶这个层次中,主体的花是相对的静,宾体的叶,就表现得千姿百态、上下翻卷。

    三是疏密关系。总体上看《荷花图》重于密。分开看《荷花图》中,不仅在大面积荷叶复布中间,每朵荷花都按这原则被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且下部的荷茎也有疏有密地成组合型排列。

    东西两厢是荷花的世界,花有“含苞、初绽、盛开、并蒂”之别,叶有“平铺、翻卷、舒展、低垂”之分,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就连枯荷败叶,发育不良的莲蓬也跃然画中,真是应有尽有。

    鹿木雕

    上首一排是鹿的天地,这里的鹿有的在林中疾奔,有的在溪畔漫步,有的昂首长鸣,有的引颈食叶,各行其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
最上方是大写的“寿”字,中间是倒挂着“蝙蝠”,下方是鹿,合起来为“福、禄、寿”之意。

    《鹿图》中的鹿,与“禄”谐音,比喻皇粮俸禄。《国语·吴语》所说的“市无赤米,而国鹿空虚。”中的“国鹿”指国库,是市上没有了粮米出卖,国库也空虚了,后来引申为国家发给官员的俸禄,因为俸禄,是既发银钱又发米的。在这里,自然寄托全族人的希望,世世代代都产生像胡富、胡宗宪、胡宗明这些“吃皇粮”的大官。

    相比之下,厅中间的几扇木雕就逊色得多,是后来请当地最好的雕刻师所雕刻,但在刀法上,这里显示出的是匠气十足,而周边这两组裙板基本上是圆润和流利的特点,表现了雕刻工匠师傅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艺,是当时雕刻艺术界的一流高手。但正是因为这些逊色,反而衬出宗祠木雕的高品味。介绍到这里,诸位已经明白了胡氏宗祠被称“木雕艺术殿堂”,被称为“江南第一祠”,真正名副其实了!

    它的第五个悬念就是眼前的这幅第一代始祖胡焱祖宗容, 16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长满黄荆条的河滩。每年夏季,黄荆花盛开,蜜蜂采花酿蜜,盛产黄金(荆)蜜。因此,人们又称这里为荆林里。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迁都金陵(今南京),史称东晋,第二年大将军胡奋的侄儿胡焱以散骑常侍衔领兵镇守歙州。咸康三年(337),胡焱取华阳汪氏为妻,举家迁居华阳镇。不久,胡焱巡游荆林里,登石笏山,观两河汇流形势,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真乃一块风水宝地也!”于是,举家定居荆林里,在登源河与小河相交地带披荆斩棘,建筑家园,成了龙川胡氏始祖。

    只是他为何身着袍?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祖容始作于宋朝,明清均有复制,民国期间流失,后赎回,只在每年祭祖时才悬挂,他是何人所绘?为何画上没有落款。村民为何世代对外保守身着龙袍的画像秘密?何以被保护的很好?这画像是龙川的第五个悬念。但据村中有名望老人所说是宋朝风水大师赖文正当时到此看过风水后,曾点化胡氏先人,龙川始祖容像,你可如此绘制,日后必出九五人物,胡氏祖先于是照赖文正的说法去做,请了著名的画师,大家从这幅画的水准也知道出自名家之手。但画师还是不敢用帝王专用的明黄色,用的是土黄色,并且没敢落款,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幅祖容,而胡氏宗祠只准本族男丁进入,外族人和本族女子是不能进入胡氏宗祠,所以才会不为外人所知,世代保存得很好。

    看到这儿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么大的宗祠却不见一处蜘蛛网,不是现在打扫的结果,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于是有了多种解释。一是“风水说”。据说胡氏宗祠在建造时,曾请当时著名的风水先生选址、择地。因此宗祠不仅地处龙气重的风水宝地,而且又在避邪、驱虫的吉日良辰动土、上梁,故邪气不侵,蜘蛛岂敢入门。二是“木料说”,建造祠堂都是上选的木料,尤其是正厅的大柱子,是用树龄数百年的银杏树做的,银杏树即樟木有香气,能驱虫,故蜘蛛在祠内无法生存。三是“蝙蝠说”,宗祠内有很多蝙蝠,它们在屋顶特殊的夹层内,昼伏夜出,专吃各种飞虫和蜘蛛,因此,宗祠内无蜘蛛网。四是“谐振说”,由于胡氏祠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适应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使空气在自然流动中形成一种谐振,这种谐振,人是感受不出来的,但却是包括蜘蛛在内的昆虫、微生物不能生存,因此也就不存在有蜘蛛网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真正的原因却是龙川的第六个悬念了。

    寝楼露台

    大家请跟我到第三进,里面建成两层半,这就是龙川的第七个悬念。徽州的祠堂很多,但从前建祠堂一般规定不能建二层,即使有,也一定有它的说法。徽州另一处二层建筑祠堂是呈坎宝纶阁,它是以皇帝在上,臣民在下,以加一层存放圣旨、诏书、经论、之类,用个寝柜供在上面,再取个名字叫宝纶阁,才得以允许分二期相隔70多年才建成,龙川胡氏宗祠为何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建成二层半的寝楼,这也是一个谜。

    三进不仅有倒爬狮,这里还雕刻有鲤鱼喷水,因为鲤鱼是吉祥物,鲤鱼跃龙门嘛,其实你只有仔细看,那鲤鱼头上雕刻的就是龙头,喷出来的浪花叫吉祥如意花。

    花瓶木雕

    明代木雕以直线条勾勒,简单粗犷;清代由于受新安画派的影响,木雕多讲究精雕细刻,这是明清两代不同的风格。在寝楼里里外外原有一百多扇隔扇门,大都散落于村民中,1988年定为国保以后,陆续收回一部分,现存48扇。胡锦涛是胡氏宗祠48代,这数字上刚巧是无法用语言解释的。“瓶”与“平”谐音,“百瓶”即“百世平安”。列祖列宗平生得意,平静安息后不忘子孙,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各显千秋。百花百果无一重复,很自然的事,可一百个花瓶和一百个瓶托,从内容到形式,无一雷同,则很不容易的。尤其那花瓶图案线条,作者没有投巧,阴刻,而是一丝不苟地采取高难度的阳刻。

    腰华板木雕

    从雕刻技巧来说,这里最好的还是隔扇门中间腰华板。你们看这些长仅有34公分,宽仅有13公分的面板里,这里雕刻着暗八仙,代表家族中的子孙在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中各显神通,创得一番事业。

    上面这两块,一块雕刻着少年出远门当学徒学做生意,老母亲相送的情景;边上这一块是学成归来刚放下雨伞和包袱跪地答谢老母亲。在徽州有这样一句俗语,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 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这两块描写的就是少年去徽馆学生意和学成归来的情景。

    另一块雕刻着一幅百姓劳军图。这块腰华板,刻有人物三个,马一匹,柳树二棵,帐篷一顶,军旗若干,路亭一,远近景施以山川河流,曲折小岸以映衬,明暗虚实,远近深浅,布局精到,主体突出。由于文革时期的人为损坏,主体三个人物的头部均被削去。但是,主图中的主要情节栩栩如生的被保存下来,那就是一位身着布衣的平民百姓,双膝长跪,双手托举着只火腿,呈送给两位身着戎装的宋军将士,火腿下方有饭篓一只。一位将士双手已接着火腿,另一位以左手拽着同伴的右胳膊肘,那意思像是在说,咱不能要这火腿。宋军身后的战马,正回眸凝视着这一幅动人的拥军图,这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就是这块腰华板,在当地流传着金华火腿出绩溪的历史,“金华火腿出东洋,东洋火腿在徽州,”金华最大的一间火腿店就是绩溪人开的,而且还以这块腰花板上的劳军火腿,作为一个历史证物。因为金华火腿不过100多年历史,这儿木雕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徽州一般的祠堂都在此处雕刻二十四孝,而胡氏宗祠却在此处雕刻寻常百姓事,记录着当时百姓的生活,其原因是龙川第八个无法解释的悬念。

    龙川胡氏宗祠内这一千多件木雕艺术品,可谓一个特大型的木雕艺术殿堂,其艺术造诣之高,镂雕技艺之精,保留程度之完好,许多学者专家鉴赏后评论:“全国罕见,不愧为国宝。”

    祖宗牌位

    这一进是放置祖宗牌位用的的龛座。大家可能奇怪,1600多年的古村为何就这些牌位,这是因为依规矩,祠堂里祖宗牌只供奉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四代,这四代人全死尽后就要将其名字过入粉牌,束之高阁,撤下其牌位或火化。或埋入“神祖坟”这就是“祧”,也称“四世递迁”。而永久进入者是光宗耀族有功名、功劳者,可享受不祧不迁供100世子孙祭拜的殊荣。这里供奉的都是有功名的。龙川胡姓有1600百多年的历史,传到当今“锦”字辈,计历48世。

    胡氏宗谱:胡锡灿43——胡泳源44——胡树铭45——胡炳衡46——胡增钰47——胡锦涛48——胡海峰49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排名法: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丁家祠

    请大家跟随我到第九迷——24代单传的丁家祠。

    我们都知道徽州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子就一个姓,不会有别的姓氏,为何龙川村有位姓丁的祠堂?风水宝地龙川的发现和胡氏宗祠的选址在《胡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1600多年前,一位镇守歙州的领兵将军胡焱娶了绩溪县华阳镇一位姓汪的小姐为妻,举家迁居绩溪县华阳镇。这一天,风和日丽,胡焱骑马来到龙川,当时正是初夏,沿着登源河两边长满了黄荆条,黄荆花盛开,正是蜂蜜采花酿蜜的时节,空气中渗透着芳香和甜气,胡焱面对着清新别致的远山近水,心情一下子清新起来。于是下马,沿着路边的朝笏山攀登而上,准备登高远望。当他快要登上山顶时,只见有一块一丈见方的一面石壁,犹如一枚晶莹黑亮的铜镜,将龙川的景色尽收镜中:“东耸龙峰,西持鸡冠,南有天马奔腾而上,北有长河蜿蜒而来”,情不自禁地感叹到:“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胡焱决定举家迁移到此。和徽州许多古村落起源一样,为了存在于心里一个理想中的家园。他们从远处走来,拖儿带女并且沾亲带故,这么多人家,从远处而来,在这里留下,于是胡焱就成了龙川的第一位始祖。

    胡炎选择迁居龙川,是希望这块好风水能够让子孙兴旺,人才辈出,代有高官。但是胡氏家族却一直是人丁兴旺,可是仕途却不是很发达。过了几百年后,胡氏家族已传到第25世祖胡念五,胡念五一直在为龙川选址建胡氏宗祠已苦思冥想多年。

    这一天,胡念五拿着罗盘到了祖先胡焱当年看风水的朝笏山登山远望,想在村中选一风水绝佳之地建造祠堂祭祀祖先,求得祖先庇佑。正当他拿着罗盘在用心琢磨时,听见山上有一衣衫不整的乞丐口中念念有词,“一流地师望星斗、二流地师看水口、三流地师满山走”。一询问才知道他是进士出身的赖文正,学识及高,因不喜官场,才弃官寄情于山水之间,终身研究易经,成为著名的风水先生。因他常身着布衣,人称“赖布衣”。

    赖文正被胡念五请到家中,待为上宾。一天,胡念五问:“我想在龙川建一座胡氏宗祠,让祖先庇佑我子孙人丁兴旺、仕途发达,你看选在何处为最佳?”。赖文正说:“胡氏宗祠的选址的不难,但首先是要解决龙川村风水。”胡念五问“龙川村是风水宝地,这是很多风水大师看过的,有什么问题吗?”赖文正说:“龙川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对峙,在风水学上是天龙地凤,龙凤呈祥的绝佳之地,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龙川村依山傍水,龙川水绕村东流,汇入登源河。整个村貌成船形,颇具龙舟出海之势,堪称风水宝地。可是为何好风水没出人呢?可惜啊?”胡念五问“可惜什么?”赖文正说:“可惜你们都姓胡。因为在绩溪方言“胡”与“浮”谐音,所以这龙船就不稳了。本来你们胡家还可以更有作为的。”胡念五问“有没有什么破解方法?赖文正说:“须靠铁锚,铁锚是丁字形的,所以得找一户丁姓人家搬来龙川,为了安心,你要给他建造房子分给他土地,这样将这船就钉住了”。胡念五担心说“可是丁姓人家日后人丁兴旺,到时没有钉住这风水宝地,丁姓后代人口比胡姓多反而分去灵气了,怎么办呢?”风水先生说“这个问题我有破解这法,钉子太多船会沉,反而不好,最好是单钉单卯世代单传,为了不让丁姓发达,你请一对穷苦的丁姓夫妻,并将他祖坟迁来,我在丁家祖坟里做了手脚,让丁姓只能代代单传。”

    胡念五就照赖文正的说法去做,说来也奇怪,24代过去了,真如风水先生说得那样,村里只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在封建设会,生女孩不算传宗接代,生男孩才算传宗接代,在人中自然发展的情况下,何以保证24代都是代代单传。建国后,丁家地与胡家处于平等地位,却仍是三代单传。

    丁家迁来之后,赖文正后又对胡念五说:“我将胡氏宗祠选址已选好,座北朝南,中轴线在子五线上。按五行来说,东有冲天之木,西有献天之金,南有滔天之火、北有涨天之水,金、木、水、火四方环拱于土位。前有二河相汇,后有重重靠山,而且五星俱备,九山围绕,暗合九五之数,贵不可言,三五百年必出栋梁之材。”

    当丁姓人家迁居龙川之后,龙川村人果然才辈出、代有高官。椐胡氏宗谱记载,仅宋、明、清三朝龙川就有进士11名,明朝就有进士7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族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副都御史胡宗明三人,龙川还为他们三人而立的二座牌坊。

    为褒奖丁家人对胡氏家族的贡献,胡家人还在胡氏宗祠东侧为丁姓盖了一座副祠丁家祠,如果大家到过胡氏宗祠就知道,丁家祠的地面要比胡氏宗祠高一些,这是为了表示对丁家的尊重,尊敬他抬高他的意思。但是为了不让丁家超过胡家,反客为主,丁家祠屋顶却比胡氏宗祠矮一些,这是赖文正设置了明升暗降的建筑格局。

    村中年长的老人都清楚知道龙川村历史,而且有资料证明风水大师赖文正的二个预言都很准确,让丁姓代代单传和龙川的好风水三五百年后会出一位栋梁之材。

    胡氏宗祠内的匾额说明

    世恩堂著名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书写,文征明是与唐伯虎、祝枝山、周文宾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这上方有文征明日之章,还有亭云之章,“亭云”是文征明画馆之称,“亭云书画馆”文征明的“明”字旁不是“日”字旁,是“目”字旁,这证明是真迹。

    匾额这块匾额是清朝的吏部尚书张廷玉(桐城人)奉干隆皇帝的旨意,撰文叙述胡宗宪抗倭功绩而非与严嵩同流合污之辈。胡宗宪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倭寇,他曾经先后八次上书嘉靖帝,要求给他们三年时间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抗倭军队。奏章得到恩准后,他立即派参将戚继光招募兵士严格训练,终于培养出一支威震天下的“戚家军”。所以历史学家称:“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家军”。他们大小八十余战,战无不胜。到了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荡平,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胡宗宪在抗倭斗争中是有功绩的,一代抗倭名将胡宗宪的盛名却被淹没在历史烟尘中,他抗倭十年,军功卓著,由一个文官而成为一代名将,只是与朝中权势严嵩有着一时说不清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严嵩倒台后,受到牵连。胡宗宪一生先后遭政敌五次弹劾。他一身悲壮,以“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呼喊走完了年仅54岁辉煌与悲剧的人生,最终瘐死狱中。干隆皇帝听说了胡宗宪的事迹,让张廷玉修缮明史。清朝的皇帝为明朝的官吏恢复名誉,可见胡宗宪功绩非同一般。

    古钟:“国泰民安”这口钟上,“国”字少一点,“民”字出头却多一点。你们知道他的意思吗?它的意思就是国家的税收少一些,人民富裕一些,将国家的那一点移到人民头上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国泰民安。国家少收一点税,人民多得一点实惠,现在也减少减免农民税收。


灵 山 庵

    从林荫小道拾级上来这一块地方叫山官寨。相传,从前往左一边是村庄,出过几位官员,我们站的这个地方是村落进出的要塞,水口很深,就象山寨的寨门,由此得名,意思就是出官的山村的门户。这个寺庙叫山间庵,顾名思义,就是山里的庵堂。据史书记载,山间庵这里最早并非尼姑庵,乃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胡宗宪小时习文练武的场所,胡宗宪孩提时在这里读过书,操练过十八般武艺。后来风水先生说这里地势险峻,状如木鱼,宜佛不宜武,故于明嘉靖后期辟为庵堂。因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加上龙川一朝两尚书的缘故,明清之际,山间庵香火鼎盛,香客信士,游方僧尼,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四时八节,里人乃至皖浙两省的临安、余杭、淳安、遂安、歙县、宁国、旌德等地来此烧香礼佛、许愿还愿者不计其数。

    2000年初,绩溪县旅游局、宗教局筹款重修山间庵,三间两进,依山傍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佛家净土。请看,这里与国保单位——龙川胡氏宗祠遥遥相对,逶逶龙须山,耸立其后;丹凤朝阳翩于前,天马奔腾,呼啸而上,登源河水,逶迤而来,不愧是佛光胜地。同时这里好山好水,绿树掩映,曲径通幽,景色旖旎,潺潺登源河水,宛若一支催眠乐曲。诸位离开喧闹的城市,抛开繁杂的事务,在这里眼望青山绿水,耳闻晨钟暮鼓,岂不是一种享受。

徽 商 胡 炳 衡 故 居

    明代万历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过,“商贾之称雄者,江南则称徽州,江北则称山右。”可见,安徽的徽商与山西的晋商在明代初年,就已成为“称雄”于我国流通领域的两大商帮。

    徽州人外出经商,始于晋代,至明代初就已形成人数众多、势力强大、规模显赫的商帮队伍。明朝人王世贞曾经以“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来概括,来形容徽州人热衷商贾的风俗。意思是徽州十个人中有七个在外地经商。

    绩溪徽商,兴起于明代中叶,所营行业计有十数种。他们的足迹遍及国内百余市镇。据建国前的近百年统计,其中旅外经营的茶号达一百三十余家,约占绩溪旅外商号总数的十分之一。

    眼前我们看到的这幢典型的徽派民居,是徽州茶商胡炳衡的住宅。这幢建筑总面积有220平方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堂屋、书房和两个院落。小院在书室之南,内有汲水池,既供日常饮用,又作消防之备。小院紧邻书屋,可使学子在学余有个调节心态、放松肢体、改善思维的小天地。大院落原来有厨房、柴房、猪圈、厕所等附属设施,后因一老太太夜间烤火取暖不慎失火烧毁。现在所看到的房屋前厅是2003年按原样修复的。整幢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也不豪华,但却小巧玲珑,“脚手”(附属建筑物)齐全。具有当时徽州小康之家居宅的特点。

    你们看这桌上的摆设,一眼就能看出这家主人的心态,东边摆放着花瓶,取平安的“平”字意思,西边摆放着镜子,取安静的“静”的意思。这两件东西合起来就是“东瓶西镜”,也就是取“平静”的意思。有的中间摆放着钟,就是“终身平静”的意思。这是徽州儒商的思想,也是胡家一贯以来的思想。做人脚踏实地,做事一丝不苟,不张扬,不跋扈,不显山露水,今天身居高端的总书一贯低调,推行亲民善民的政策,这与胡家祖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东边是主人坐的,叫“做东”,西边是客人坐的,叫“稀客”。

    大坑口胡氏于苏北营茶曾经历四代,从胡炳衡的祖父就开始从事茶业。祖父叫胡允源,出身贫寒,少年时代,便由亲戚荐往江苏东台学生意。初在徽州人开的茶栈习商,后任该店水客,专事采购徽州高山茶叶。自咸丰三年(1853年)起,太平军鏖战徽州,十进绩溪。胡允源凭借他对交通路道和茶货行情的熟悉,多次冒险进山采购徽州高山名茶,在兵荒马乱中保证了茶店的正常营业。店东为感激他,赠送他一笔可观的酬金。不久,允源就以这笔酬金和自己多年的积蓄,购买了裕泰和茶号的全部股份,还开设了一丬胡源泰茶号。随后,允源将儿子树铭从大坑口带到胡氏茶号习商。数年之后,又分别在靖江县、泰县开办了两丬胡源泰茶号,店业交由儿子树铭掌管。

    光绪初年,允源病逝于大坑口家中。树铭遵照父亲生前教诲,苦心经营,节俭度日,终使店事兴隆如初。树铭不仅勤守店业,还不遗余力地供养在大坑口的四个儿子读书,其中有炳衡等三人中了秀才。树铭便将炳衡及其兄炳华从大坑口携往苏北的胡氏茶号学习店务。

    光绪末年,树铭逝世于原藉,店伙趁炳华、炳衡返里奔丧之机,勾结外贼,盗走几十篓茶货,致使胡氏茶业蒙受不小损失。炳华、炳衡致力于改善管理,清理人事帐务,完善规章制度,又于民国初年在姜堰开设了胡震泰茶号。此店经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后,炳华、炳衡相继去世,他们的妻子毅然担当起祖传店业的经营。妯娌二人同艰共苦,荣辱相依,重金聘请经理,大胆调整人事,苦度难关,终使五丬茶号经营日渐兴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炳华、炳衡的儿子增麟、增鑫、增钰、增金相继成人,其中二人从教,二人继承祖业。在他们经营期间,尽管在抗战时期曾在码头转运途中损失茶货三百多件,给胡氏茶业带来巨大损失,但兄弟间精诚合作,精心治店,又使胡氏茶业有了发展。建国前,他们又分别在泰州、上海开设了胡源泰新茶号二家,直至解放后的公私合营。

    至此,胡氏茶业从沇源创业,树铭发展,炳华、炳衡及其儿子继承,经过四代,历百余年,共开办了茶庄、茶栈14家。成为苏北“三泰”地区少颇有名气的徽州茶商。


胡宗宪故事


《临危毒酒退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春,各路倭寇向江浙(那时还没有“沪”)各主要城市流窜,当倭寇侦察得知嘉兴、杭州城防空虚的情报后,倭酋徐海、麻叶亲自率领数千倭寇水陆并进。此时,总督张经视师上海,胡宗宪此时又在浙江台州、温州,只有赵文华留守杭州,杭州城岌岌可危,嘉兴也是“无兵可待”,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镇定自如地定下了以毒酒智退倭寇的妙计。他精选机智勇夫百畲人组成敢死队,传令手下人取酒百余瓮,米50包,打开酒瓮的盖了,把米包撕开口子,投毒于其中,然后又把它们按原样封装起来,分载两船,让敢死队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打着红牌子,假装去犒劳军队。一切准备好后,然后将船偷偷的驶向倭寇住所,见到倭寇立即丢下酒和粮食,倭寇信以为真,立即报告了倭寇头目,那些倭寇见到酒,满心欢喜,大家抱着酒坛子畅饮,不一会儿,毒性发作,喝酒的人全被毒死了,那些浸了毒的米,也被倭寇们全部背了去,吃了毒米的倭寇也纷纷倒地而死。胡宗宪就是这样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被倭寇包围、身边又无兵可恃的情况下,使出这一奇计,一次毒死倭寇700多人,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为援兵的到来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很快,数千人的援兵赶到。解除了前线的燃眉之急。

《反间计》

    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倭寇泛滥。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胡宗宪按察浙江,后因与赵文华联手,得到明世宗的重用。
 
    当时倭寇的主要首领徐海、陈东和麻叶在乍浦一带建立据点,四处抢掠。胡宗宪在他们之间制造矛盾、挑起他们自相残杀,利用这一办法,各个击破。
 
    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胡宗宪已使徐海暗地里归顺,他对徐海说:你已经归附朝廷,现在吴湘江一带盗贼蜂起,为什幺不去杀贼夺船,戴罪立功呢?徐海果然带兵出战。而同时胡宗宪又命俞大猷把徐海的船一把火给烧了。徐海感到事情有些不妙,为了表明诚意,把他的弟弟交给胡宗宪作人质,并将他的鱼冠、坚甲、名剑及其它许多珍玩送给胡宗宪。胡宗宪也盛情招待他的弟弟,并告诉徐海说,如果你能够抓住陈东和麻叶,我包你可以得到世爵。
 
    不久,徐海果然把麻叶抓来献给胡宗宪。徐海一走,胡宗宪就给麻叶松绑,让他写信给陈东,让陈东进攻徐海。而胡宗宪马上又把麻叶写信的事告诉徐海,徐海一怒之下,把陈东也抓来献给胡宗宪。这时官军大举围攻徐海的老巢乍浦。
 
    徐海约定时间来向胡宗宪投降,胡宗宪还摸摸徐海的脑袋安慰他,让徐海率众住在河东。而陈东的部属驻在河西,然后胡宗宪迫使陈东写信给他的部下,信中说,胡宗宪已命令徐海今晚过河来抓你们,陈东部下得信后,当晚就渡河进攻徐海,徐海仓惶逃走。第二天,官兵围剿,徐海投水自尽。这样,徐海、陈东、麻叶一个一个落入胡宗宪手中。
 
    胡宗宪把陈东、麻叶和徐海的头送到京师,世宗非常高兴,赐胡宗宪金币,任右都御史。第二年兼浙江巡抚。两浙倭寇也暂时平息。

《胡公岩》

    浙江余姚胜归山石质精良坚细,自宋元时起,百姓就开宕取石,破坏了山体风貌,历代官府屡禁而不能止。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胡宗宪任余姚知县,即捐俸银赎买胜归山归官,开凿山石之风得以禁止。十年之后,胡宗宪调任浙江总督。当时倭患频仍,胡宗宪为抗击倭寇,转战东南沿海,其间多次往返于余姚,屯兵于胜归山中。后人为纪念胡宗宪任职余姚的业绩和抗击倭寇的战功,特于嘉靖四十年在胜归山南坡雕凿胡宗宪官服像,称之为胡公岩。现在是浙江余姚的风景区。在沿海地区还有一些“胡公庙”也是为了纪念胡宗宪而立的。

《土家族的赶年》

    土家族过春节叫“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着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这是为纪念胡宗宪而定的,你知道吗?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讨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励斗志。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或说,因为军令紧急,年前必须离家出征。土家人不得不提前过了年。此军开赴前线后,在抗倭战争中连连获胜,立了大功。此后,提前过年的作法相沿成俗。胡家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上面雕刻了胡宗宪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土家族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成为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赶年。

《绩溪火腿》

    据说南宋小朝廷争论抗金与和金之际,浙江义乌人宗泽却力主抗金。当时,岳飞扛起抗金大旗。南征北讨,大败金兀术,使金人望风而逃。岳飞曾在广德牛头山两次救驾,大败金兵。故皖南绩溪等地人民群众对宗爷爷和岳元帅崇拜至极,乃以当地最好的食品腊腿(即火腿)来犒劳三军。这种腊腿,就是绩溪以及皖南山地人民将自养的年猪,在腊月里宰杀后,精心腌制的火腿。当年,绩溪黑猪的腌火腿,那是有了名的贡品,其色红而艳,其肉鲜而嫩。肥膘有如凝脂,腿精似松明。以之入菜,则味如仙馔,以之入汤,则其味无穷。绩溪土人腌制火腿的历史早在宋代以前即已成风,民之入食,不以为奇。因为生活的艰辛,一年到头,只有靠杀只年猪,腌点火腿来稍微地改善一下伙食而已。平时不买鲜肉,来客时才切一点腌肉来烧菜待客。这种腌制过的猪肉经冬过夏其质不变,味益鲜,香益馨,色则嫣红如火烤。久而久之,绩溪人腌火腿,成了一种尽人皆会的民俗风气,且用以当作礼品,走亲访友、婚嫁喜事,都用它作为上等佳礼送人。宗泽收到绩溪人民馈赠的火腿后,令人烹制菜肴食之,感到味道好极了,于是叫手下人在绩溪多买一些,带回家乡义乌,孝顺父母,散送乡亲。义乌乡亲吃了之后,也觉其味鲜美无比,又耐贮藏,遂派人到绩溪学习制作火腿之道。终于,绩溪的火腿在义乌乃至金华一地到处开花。户自为之不辍。尤以东阳上蒋的火腿更为出名,俗谓金华火腿出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殊不知这上蒋的金华火腿竟来源于绩溪呢。从此以后,绩溪和皖南山地人民群众家中,每逢过年要腌制火腿,或者专事做火腿生意的商家,都把宗泽宗爷爷当作神灵来供奉。每到工艺开始前都要向宗爷爷供上一炷香,宗爷也就成了火腿祖师了。

    明代以后,徽商进入发达旺盛期。绩溪人在金华、兰溪做生意的,不在少数,这种皖南徽州的土风更是逐渐熏陶了金华、兰溪,许多金华、兰溪的火腿店及工艺制作者,都是绩溪人,后经红顶商人胡雪岩推荐,成为满清皇朝的贡品,绩溪高车的姜德荣先生,曾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浙江金华开办了首家新味和火腿店,以传统的徽州火腿腌制技术唱响金华府,成为金华地区的最大火腿制作商,新味和成为金华火腿的金字招牌。并在1919年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一等奖,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获得商品质量特别奖。打那以后,金华火腿才开始驰誉中外,成为金华、兰溪、东阳、义乌等地的著名特产。

    无独有偶,正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再度大修,修祠堂的设计师和艺术工匠们在龙川胡氏宗祠后进寝楼腰华板上,以艺术手法,用宋朝百姓犒劳宋军抗金凯旋的故事,来歌颂胡宗宪率领明军抗倭胜利班师的现实,却在有意无意之间,把绩溪火腿犒三军的历史记录下来,并成为绩溪火腿制作历史的木雕实证,充分地再现了绩溪火腿与金华火腿的历史渊源关系。君不见,至今绩溪人家户户还是在用祖上传下的手艺腌火腿,过年当作珍贵礼品赠送亲友。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