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汪静之

 
反封建争自由的诗魂依然活着
 
——汪静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学术讨论会鳞爪
   

作者: 庄月江 2002-11

  

(一)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66周年纪念日。这一天,80年前受过鲁迅先生褒奖并支持的汪静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并首发31万字的《汪静之先生纪念集》。这次会议是由上海文管会、上海文联、上海作协主办,浙江文联、浙江作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联办的。笔者有幸忝列末座,聆听高论。

  汪静之先生1902年生于安徽绩溪一个徽商家庭。1922年4月4日,汪静之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时,与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三位诗友,在西泠印社夕照阁结成“湖畔诗社”,同年8月,汪静之创作的《蕙的风》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蕙的风》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胡适为之作序,周作人为之题签,原稿曾请鲁迅过目。《蕙的风》短期内6次印刷,累计发行2万册,轰动文坛;其中四十余首描写少男少女坦诚恋爱的情诗,“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朱自清语),便理所当然地受到守旧派的恶意攻击。鲁迅先生发表于1922年11月17日《晨报副刊》上的《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义正辞严地斥责了胡梦华对《蕙的风》的诬蔑,并称赞汪静之的诗“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出来的”。

  继《蕙的风》之后,汪静之又出版了艺术上更臻成熟的爱情诗集《寂莫的国》,还出版了小说集《耶稣的吩咐》、《父与女》、《翠英及其夫的故事》;抗战期间,编选出版了《爱国诗选》、《爱国文选》,并将其教学讲义结集为《李杜研究》、《诗歌原理》、《作家的条件》等专著出版,昭示了诗人的学识素养。上世纪下半叶,出版诗集《诗二十一首》和《六美缘》。今年5月,其子汪飞白教授编的《漪漪讯———汪静之情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汪静之先生于1996年10月10日在杭州逝世。

(二)

  汪静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得隆重而热烈。陈云题写的“湖畔诗社”手稿、胡耀邦题写的“湖畔诗社纪念馆”手稿和艾青题写的“西湖是诗的摇篮”手稿,以及汪静之先生从十多岁到九十多岁的十余张照片,挂在会议室墙上;《蕙的风》、《寂莫的国》等初版本,以及汪静之先生的一些文章、书信手稿,用特制的玻璃罩罩着,摆放在会议桌中间,给与会者以亲近感。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名誉社长、著名作家丁景唐先生回忆了与汪静之相知相交的过程,对汪静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高度评价。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文学硕士王锡荣先生介绍了纪念馆“朝花文库”设“汪静之库”的起缘。他说,文艺界人士进入“朝花文库”的条件有三,一是与鲁迅有一定的关系,二是有一定的文艺成就,三是有较多的珍贵遗物。1999年新馆落成,“汪静之库”亦同时建立,内收藏汪静之文稿、图书、书信、照片、书画、文房四宝、生活用品等两千六百余件,其中不乏珍贵文物。“汪静之库”由张光年题写。

  汪静之之子、翻译家汪飞白教授介绍了他近两年与大姐汪晴编辑《汪静之全集》(六卷本)的情况。《汪静之全集》由诗歌2卷、小说1卷、文论1卷、书信1卷、回忆1卷组成,其中60%是没有发表过的手稿。飞白先生说,40%发表过的作品,特别是1957年重印的《蕙的风》,当时由于人所共知的政治原因,其中作品被删除了2/3,留下的1/3也作了大修改。为了尊重历史,《蕙的风》当然要按1922年“亚东版”收录,而且还要加注,注明哪一首在1957年版本中被删去了,哪一首是改动过的,并附小号字改稿。

(三)

  会上发言踊跃。如《论湖畔诗社》作者、宁波大学教授贺圣模认为,在《过伊家门外》这首八十年前引起激烈争论的诗中,“我冒儿了人们的指谪/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这三行现在看似平淡的诗句,在自由恋爱还没有成为风气,男女交往还受到种种限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诗人的行为是有违“非礼勿视”之古训的。但正是诗人这样的描述,把那个特定时代青年恋爱中的心态充分揭示了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龙当场赋诗,以表达对汪静之的敬仰:“梧桐秋雨思静之/友朋相聚情如丝/率真如同蕙的风/热情就似湖畔诗/爱诗一生如爱竹/憎虐半辈似赤子/最是晚年为诗忙/点点滴滴都是诗。”

  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王一桃教授著有《诗的纪念册》,以诗的形式,为一百位现代诗人和作家立传,虽每人只短短八行或十二行,却生动地刻划出“诗中人”的品性与造诣。《诗的纪念册》中有1993年给汪静之的《赠诗》,如下:“我第一次有幸睹你诗人风采/是在凤凰和红豆正红的南国/那时的你已进入花甲之年/一如今岁仍在香江怀念你的我/而你今该有九十二高龄了吧/是否仍在湖畔将蕙的风吟哦/谁又料到经历了长长六十载/反封建争自由的诗魂依然活着。”王一桃发言时,情绪激动,讲着讲着,他从马夹袋里掏出《诗的纪念册》来,声情并茂地朗诵起《赠诗》来。其诗人意气,获满堂喝彩。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