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汪静之

 
不老的诗心
  

作者: 赵波    2000.06.20  
 
  我是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九十五高龄的诗人汪静之。

  在七月的杭州,钱江晚报的徐澜小姐陪同我去了浙江医院。我看到了坐在病床边一身白衣白裤、满头银发的老诗人,他正在用放大镜对着一本益寿杂志看着,他的鼻孔里和微微肿起的手背上还插着好几根管子,可老人似乎根本不在意这些,他是那么仔细地、慢慢地看着杂志,神态近乎天真。

  徐澜告诉我,刚在她们报上发了一条关于汪老在医院度过九五华诞的消息。就在前几天,医院给汪老刚从昆明、太原赶来的子女先后发去了病重和病危通知,他的儿子汪飞白教授对着这两张白纸黑字的通知,说不出话来。但汪老的生命力是旺盛的,连医生都没有料到,生日一过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汪老全身的肿在慢慢地消褪,他又可以开始讲话、看报、甚至在病床边的椅子上从早晨坐到黄昏,问他,才说有点累了。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知道汪静之这个名字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很少,尽管他是五四时代的新诗先驱,生于一九0二年七月二十日的老人早在二十年代初就和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一起组建了著名的“湖畔诗社”,吟诵出《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名篇,鲁迅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汪老还当过复旦大学教授、《人民文学》编辑。现在,当年那些一同办诗社的朋友都已作古,那些名字说起来遥远得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而只有汪静之现在仍定居在杭州,并且他还把湖畔诗社的牌子挂到今天,挂在湖滨的一处庭院。那个地方我没去过,不知道那里离汪老七十年前写诗的孤山有多远。

  我想起初中时,第一次从我的语文老师手里接过他推荐我看的诗集《蕙的风》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热爱诗歌的年轻人,因为喜欢这本诗集,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就叫“蕙夫”。

  那天,在汪老的身边,看着他还微肿的脸、吊着盐水的微微发青的手,一下子倒不知说什么好。老诗人因为写的大部份都是情诗,没有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多年来的待遇不是很好。但他的乐观与珍惜生命的精神之气,在言语之间已传递给了我。这位九十五高龄的老诗人,坐在病床边不是向人诉说他的病情,也不谈他的身体、生活现状,而是沉浸在他的回忆中,给我讲起他十几岁时第一次写给与他同龄的小姑姑的情诗。他说现在还记得他的小姑姑当时是怎样严肃,像个大人似的来责问他怎么可以写这样的诗给她。汪老此时的眼中,仿佛又跃动着八十年前的童真与俏皮,他的眼睛亮亮的。那一刻的病房里很安静,所有的人似乎都被这个不老的老人打动了。

  告别汪老回到上海,我重又翻阅起许多年前的诗歌手抄本,又看到那首好看的《定情花》,也许就是他写给小姑姑的那首,诗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伊开了一朵定情花
    由伊的眼光赠给我 
    我将我的心当作花园 
    郑重地把伊供养着

  现在的年轻人相爱的时候也许已经不需要情诗了,但在这样的字里行间回想起病房中汪老的容颜,我真的能感到一颗像年轻人一样跳动的心,那是真正的诗人永远不老的诗心。

  (九六年十月,汪老还是走了)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