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文化网>>绩溪>>风流人物>>胡适

 
京华名人故居新探:京华烟云 何处适之
 
――寻访胡适旧居
 

作者: 殷新宇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10-14

 

 东厂胡同1号外景

  东厂胡同1号院内
  钟鼓寺胡同(钟鼓胡同)
  陟山门街
  胡适旧照
  米粮库胡同胡适旧居
  李 伦绘
  缎库胡同胡适旧居
  李 伦绘
  胡适手迹
  李大钊为办好《新青年》致胡适的信
  1917年夏秋之交,26岁的胡适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从那时起,胡适与新文化运动、与北大形成不可分割的文化关联。他在北京的5处居所,也以北大红楼为中心辐射开来。让我们回到胡适京华生活的原点,沿着5处故居连结而成的时间脉络去寻找胡适。

  文学革命的催生者

  从地铁天安门东站出来,经过高大的红色宫墙,向北拐进南池子大街,前行两三百米,就到了缎库胡同。胡同两侧房屋风格统一,一水儿的浅灰院墙、深灰屋瓦、对开朱红木门。胡同拐角一处院子木门的左上角,上面“缎库胡同8号”的门牌提示着这里曾是胡适在京华的第一处居所。一处普通的四合院,小小的院子,一两株小树,仿佛89年前胡适第一眼见到的模样。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印日,白羽衬青天,鲜明无比!

  第一“白话诗人”在这座小院里,仰望天空,悠闲地赋诗。白话小诗《鸽子》登载在1918年1月的《新青年》第4卷1号上。此时,随着编辑部扩大,胡适参加到《新青年》编辑会,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轮流编辑。

  从这一号开始,《新青年》开始采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也在中国文化界声势日渐浩大。因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被誉为文学革命“急先锋”和“催生者”的胡适,此时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激流中,在中国文化思想界不断放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出缎库胡同,沿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北行到北大红楼,路不宽,两侧尽是槐树的浓荫和老房子,淡淡的怀旧与伤感浮上心头。89年前,初入北大还未站稳脚跟的胡适,去授课的路上又是怎样心情。

  顺着红楼西侧的沙滩北街向北走,再穿过一段曲折狭长的街巷,胡适的第二处京华旧居隐藏在地图上都没有标出的钟鼓胡同。这里过去叫钟鼓寺胡同,胡适就住在14号。1918年3月27日,他写给妻子江冬秀的信中说:“这屋有9间正房,5间偏房,两间套房,离大学也不远,房租每月20元。”4月2日写给母亲的信中提到:“我已于30日搬入新寓所,此屋很好,入校既便,出城也便。”

  人世沧桑,如今的钟鼓胡同14号已非当年胡适旧居。熟悉这条胡同变迁的老张认为,胡同深处的27号应是胡适当年的住处,如今已没有胡适信中描述的那般规模,几户人家混居在一起,屋子破旧,看不出“很好”的迹象。

  生活在钟鼓寺胡同14号时,胡适已然在北大讲坛取得了成功,傅斯年、罗加伦、毛子水、顾颉刚这些学生对胡适有了较深了解和沟通后,便经常到他家里,或是客气地请教,或肆无忌弹地争辩。“胡适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便恰好在这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能把北大国学程度最深的而且具有领导力量的几个学生从旧派教授的阵营中争取过来,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坚固地建立起来了。”余英时这样评价。

  在胡适与学生们的阔论声中,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渐进高潮,陈独秀、胡适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倡导者。在潜在的思想文化推动与爱国热情的点燃下,“五四运动”爆发,而深受胡适思想、言行影响的傅斯年、罗加伦等人在这场运动中作用巨大。

  待人有疑处不疑

  后来随着经济的好转,胡适搬到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居住。这处宅院,房子宽敞,庭院气派,有长廊,有停车间、锅炉房、浴室和卫生间。如今的陟山门大街变成了连结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青石铺路,两侧尽是店铺。穿行数遍仔细观瞧,6号无可找寻。

  “紫城之北,景山之右,风物清妍,境地幽僻,有山林之佳淑,无车马之倾喧。博士之居在焉,名园清旷,大可十余亩,弥望皆奇石短松,饶苍古之趣,遥望红楼一角。”民初名记者徐凌霄笔下胡适的第四处京华故居――米粮库4号让人向往。1930年,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长,全家从上海回到北京住在米粮库4号,这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的一节胡同,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4号住着胡适。胡适在这处宅院接待过很多好友,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都在这里住过。“谈笑有鸿儒”的米粮库胡同,70多年后又是怎样?由陟山门街向北走,在恭俭胡同里穿行一段,就到了东西走向的米粮库胡同,胡同西段较窄,东段则开阔多了,两侧出现了一些气派的院落。如今的4号是以前的21号。当地人指了指一处铁门紧闭的大院,那是胡适住过的4号。向里望去,墙壁上藤萝植物郁郁葱葱,确有“苍古之趣”。

  做学问不疑处有疑

  “层楼广厦,多用以庋藏典籍,约百余架,周密严整,或如墉垣,或如画屏。古所谓‘坐拥书城’,今乃亲见之。西装书分量之重与线装书版本之大,并足以见搜罗之富,书味之浓。”在米粮库4号,见多识广的徐凌霄曾感慨于胡适藏书丰富。

  胡适的堂侄胡友立、胡文立童年时去胡适家做客,小孩子更是惊叹于伯父的“书城”:后院“正北又是一排北房,是胡适的书库,里面放着一排排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我们小孩子看了,真认为胡适是一个大学问家了。”同样的感受,却是针对不同空间的,胡友立、胡文立的印象来自于胡适在京华的最后一处居所――东厂胡同1号。东厂胡同1号曾是黎元洪当大总统时的宅子,抗战胜利后,胡适从美国回国任北大校长,住进这个院落中的一座四合院。现在的东厂胡同1号已经成为大工地,挺立在院子中央的大楼正在进行改造,院里老房子早已不见踪迹,“很大的庭院”、“十字形走道”、“有养鱼池的大花园”……胡友立、胡文立对这个大院的童年记忆已随风而去。

  东厂胡同1号如今的“主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学贯中西的胡适,毕生心血同样专注于历史与文化,他研究过中国哲学史,研究过《红楼梦》,对《水经注》研究兴趣甚浓,还花了很长时间撰写一篇关于禅宗神会和尚的论文。“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因此心态,胡适赢得众多朋友;“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有此态度,胡适成为中国近代最卓越的学者之一。

  1948年12月15日,已经捆装好却无法带走的102箱书静静地躺在东厂胡同1号,即将逃离北平的胡适从院落里走出来时,不知是否回望。50多年后,当探访胡适故居的过程即将结束时,我回望东厂胡同1号,新建大楼的蓝色玻璃在阳光下折射出几道炫目的光芒。

  人物小传

  胡适(公元1819年―1962年)中国现代学者、诗人,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猛烈抨击了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参加编辑《新青年》。1920年出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另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10-13) 第15版

 

文化民俗 风流人物 旅游观光 古徽家具 读者论坛

E-Mail: newcncpt@hotmail.com

Copyright ® New Concept Chinese School, 1997